新浪江苏 资讯

暖心故事丨是治愈,也是温暖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一条长长的短信

一封暖暖的感谢信

一句热泪盈眶的感谢

是治愈,也是温暖

妙手解除病痛

仁心护佑健康

是医者践行的承诺

也是患者的信任与依托

硬技术加暖服务

解除七旬患者的“心”困境

73岁的张先生(化名)受阵发性房颤困扰已有17年。他曾接受过一次射频消融手术,需要长期服药。这几年来,他的心悸、气短等症状明显加重,张先生的子女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无锡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寻求进一步治疗——“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技术,更是对患者的用心。”

经过检查,张先生被确诊为心房颤动。患者高龄,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手术难度与风险很高。心血管内科经过严谨评估,为张先生制订了“房颤冷冻消融术”治疗方案。

术中,王如兴主任带领团队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的引导下,经患者股静脉建立通路,以稳健手法完成房间隔穿刺,将消融导管递送至左心房。在毫厘之间的心内结构中,团队细致标测、精准锁定肺静脉口异常电信号所在,随后启动超低温球囊,实施定点消融。

整个手术过程精准有序,既成功隔离了异常心律点,又有效规避了周围食管、膈神经等重要组织的损伤风险。凭借丰富经验和稳定操作,患者的心脏恢复平稳有序的跳动。

医疗团队不仅技术过硬,更是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诊疗细节。术前,王如兴主任特意带着心脏模型和宣传图册来到病床前,耐心讲解手术过程;护士们也反复进行健康宣教,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术后,王如兴主任和王芳护士长带领团队每日床边查房,密切关注恢复情况。出院时,医护人员还详细叮嘱病人注意事项和康复期自我管理要点。

不久,张先生顺利出院。他给王主任发送了一条约四百字的暖心短信,这不仅是他重获健康后的感激,更是对心血管内科“硬技术”与“暖服务”的双重认可。

生死线上不放弃

纸短情长书写医患情深

今年六月,63岁的吴先生(化名)因头痛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查出脑干旁深部小脑血管畸形。医生建议他手术治疗,排除这颗“定时炸弹”,但他左思右想后还是决定保守治疗。没想到七月中旬的一个夜晚,他突发剧烈持续头部及后颈部胀痛,被家人送到市二院北院区做了急诊脑血管造影术,确定是脑血管畸形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时病情非常危急。

神经外科副主任季卫阳会诊后立即为他行“小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脑室外引流术”。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填塞了患者破裂的脑血管畸形,并清理了颅内的积血。

术后,患者昏迷了半个月,但医护人员从未放弃,严密观察他的生命体征,并为他进行早期康复。

半个月后,患者终于清醒过来,但是仍然有口齿不清、左侧面瘫等症状。医护人员耐心为其进行康复训练,出院时患者已基本恢复正常。医护人员又叮嘱他继续康复治疗,目前患者已经恢复了正常生活。

“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的感恩之情。”吴先生怀着感激的心情,给市二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写下了一封感谢信。他写道:“医院不仅有一流的医疗水平,更有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崇高医德。”这句话正是二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的真实写照。

遭遇“产科死神”

多学科硬核联动保母婴平安

日前,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一名临产孕妇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胎心仅为50-60次/分,情况危急。“准备紧急剖宫产!”产二科副主任黄春燕立即下达指令。产房护士长杨铮迅速指挥协调,产科、儿科专家团队也迅速到场。

时间就是生命,从决定即刻剖宫产到胎儿成功娩出,仅用了短短7分钟。经评估,新生儿各项体征良好。

在手术即将结束时,产妇的腹部刀口开始渗血、阴道流血增多、血液不凝固,同时血压迅速下降。产科团队瞬间识别险情:“不好,是羊水栓塞!”立即启动院级医疗快速反应团队(RRT),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团队迅速集结完毕,手术室瞬间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在这场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生死较量中,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各司其职:产科积极处理产后出血,促进子宫收缩,同步启用糖皮质激素抗过敏;重症医学科精准调控血液制品、凝血因子输注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麻醉科负责高级生命支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实施亚低温脑保护;输血科快速启动绿色通道,紧急调配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的血液制品,保障生命“补给线”的畅通。最终,产妇凝血功能得以纠正,子宫收缩好转,成功避免子宫切除,脱离了生命危险。

术后,产妇被转至ICU,经过约两周的精心呵护后携新生儿顺利出院。出院时,这位历经生死考验的产妇眼含热泪,向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医护团队表达感谢。黄春燕主任持续与产妇保持联系,为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综合)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