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瞬间,杏林春暖时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一次呼吸的重生 一封手写的感谢信
一例“禁区”的手术 一面创意的锦旗
一场精准的“拆弹” 一夜与死神的赛跑
医学的高度
是技术与仁心的交响
一抹医者的柔情 一场生命的较量
在黑暗之中 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医患携手
解除高龄喉癌患者危机
73岁的王爷爷长期受声音嘶哑困扰,大概2个月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出现夜间无法平卧、呼吸不畅等症状,遂至无锡市人民医院寻求治疗。
耳鼻咽喉科学科带头人李琳、徐鹏程副主任医师通过喉镜和CT检查,发现患者喉腔内有新生物堵塞呼吸道。
考虑患者喉腔情况非常严重,就像长了定时炸弹,随时存在窒息可能,团队当机立断将其收治入院实施气管切开术,经活检确诊为局部晚期喉恶性肿瘤,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团队结合影像学资料与王爷爷情况,向患者及家属多维度讲解手术方案、风险及预后情况,确保他们充分了解并参与决策。
手术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医患携手共渡难关的旅程。“老人年纪大了,我们都担心手术有风险。但是医生把手术可能影响的每项功能都讲清楚了,这种透明化沟通让我们很安心。”患者家属感慨道。

在完善相关检查后,耳鼻咽喉科团队为王爷爷实施了“全喉切除+颈淋巴清扫+咽功能重建”,在切除肿瘤的同时精细重建咽部结构。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李琳主任医师、徐鹏程副主任医师与庄燕护士长共同为他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方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康复的王爷爷及家属向医疗团队赠送了锦旗,他们感慨道:“从彻夜难眠到自由呼吸,我们每一步都感受到了人民医院医护团队的用心。”
八旬老人手写感谢信
人文关怀铸就“普仁温度”
王老伯去年七月因房颤引发大面积脑梗死,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抢救后脱离危险,但留下失智后遗症,智力如孩童。80岁的王阿婆独自照顾老伴,每月需带他到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复查,但因不会手机预约,常常挂不上专家号。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姜海滨主任医师得知情况后,雪中送炭主动为老人加号,即使加班到最晚也从未拒绝。他细心调整抗凝药方案,平衡用药安全与无人照护的矛盾,还常询问老人生活状况。王阿婆感动地说:“他总说‘这是应该的’,可这份体贴对我们太重要了。”


发病初期,神经内科许著一主任医师曾耐心安抚王阿婆,详细讲解治疗方案,并在患者儿子赶到后不厌其烦地再次细致说明注意事项。出院时,她主动推荐姜海滨接续治疗,两位专家接力,为患者提供了周到的健康保障。他们用专业和温情赢得了老人全家的信任,王老伯虽智力受损,仍努力竖起大拇指表达感谢。
王阿婆在信中写道:“专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护士和志愿者也给了我们莫大帮助。”这封手写的感谢信,见证了市二院医护团队的始终如一的温暖守护,也见证了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
突破“手术禁区”
成功开展腹腔镜高位胆管癌根治术
日前,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成功为一名Bismuth-Corlette 4b型高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根治术,标志着医院在肝胆外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跨省求医:多学科协作打破“无法手术”定论
山东患者韩先生确诊为4b型高位肝门部胆管癌,肿瘤侵犯左右肝管及重要血管,被多家医院判定无法手术。经江大附院肝胆外科胡浩副主任医师团队远程会诊,认为肿瘤虽位置刁钻,但仍有根治可能,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转诊。联合医学影像科、肿瘤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MDT),运用人工智能三维重建技术精准规划手术路径,并采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进行术前优化,为手术创造条件。

毫米级“拆弹”:微创技术攻克手术难题
术中,何友钊、胡浩团队在3D腹腔镜辅助下精细操作,于5mm间隙内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胆管,并行胆肠吻合。麻醉团队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将出血量控制在150ml内。手术成功突破解剖禁区,未损伤重要血管。
快速康复:ERAS理念显成效
术后团队延续ERAS管理:多模式镇痛、早期肠内营养及活动。通过每日多学科查房,患者未出现并发症,肝功能迅速恢复,术后14天即达出院标准。“你们创造了奇迹!”韩先生出院时向团队赠送锦旗致谢。

为何这面锦旗有17个“牛”?
日前,无锡市中医医院呼吸科病区收到了一面有趣的锦旗,患者张先生在痊愈出院后特意定制了这面“非常牛”的锦旗,旗面上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了患者对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满满感激与赞扬,活泼而又真诚。这不仅是对呼吸科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肯定,更是医患之间情谊的见证。

张先生因咳嗽、咳痰等症状较为严重而来到无锡市中医院呼吸科就诊,确诊其为肺炎收治入呼吸科病区。医护团队为其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中中医为治疗肺炎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张先生的病情,床位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其体质为痰热壅肺证。因此,在治疗上采用了中药汤剂清热化痰。
同时,中医专科护士根据辨证为其实施了耳穴贴压技术,有助于宣肺理气、止咳平喘。另外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辅以中药热奄包调理胃肠气机,缓解了患者的不适症状。
此外,团队还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合适的中医饮食指导及情志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恢复过程中,病区护士们也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耐心解答疑问。张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不日便康复出院。
异常出血揪出“隐形炸弹”
日前,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内分泌病区成功为一名巨大宫颈肌瘤患者实施高难度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完整切除直径达12厘米的罕见肿瘤,在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同时实现精准治疗。目前患者陈女士(化名)已康复出院。

42岁的陈女士因持续1个月的不规则阴道流血就诊于市妇保院。经检查发现其宫颈后壁存在直径达12厘米的巨型肌瘤,瘤体压迫宫腔导致异常出血,妇科检查时甚至无法显露正常宫颈结构。“肌瘤位置相当于‘交通要道’,不仅影响生育,若任其发展可能导致器官功能损伤。本次手术面临三大技术挑战:深、险、精!”陈瑜主任解释说。
如何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子宫形态对有生育要求的陈女士显得尤为重要。在手术室和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陈瑜主任带领团队,将手术器械从脐孔进入腹腔,以娴熟的技术完成了巨大宫颈肌瘤的剔除及取出,以最小创伤祛除了巨大肌瘤,最大程度保留了子宫。
争分夺秒专业高效
昏迷患者转危为安
不久前,某天晚10点32分,无锡市急救中心调度室响起一阵急促的铃声。“快点!我爸哮喘发作,求求你们快派人来!”电话那头,叶先生的儿子声音颤抖,带着哭腔。调度班长李珏迅速调派新安分站急救车组赶往新安花园。
4分钟后,医生张希平带领的急救团队抵达现场。患者叶先生已意识模糊、呼吸微弱,血氧饱和度骤降至45%,濒临死亡边缘。“刚才还能喘气,现在几乎没反应了!”家属焦急万分。张希平当机立断,就地实施气管插管、球囊辅助通气等抢救措施。经过20分钟生死博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血压、心律趋于平稳,随后车组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
5天后,康复出院的叶先生让儿子专程送来“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的锦旗。“要不是医生现场果断插管,父亲可能撑不到医院,”他红着眼眶说,“你们挽救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

这面锦旗背后,是急救团队分秒必争、专业高效的生死营救,是全市急救网络同质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是急救系统责任在肩的担当,托起无数家庭的希望。
(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