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资讯

红色经典 焕新表达

新浪江苏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0月14日晚,成都东安湖大剧院里,锡剧那婉转细腻的声音飘荡起来。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季春艳,与江苏省演艺集团的百余名锡剧演员,带领观众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重温《英雄儿女》的感人故事和不朽精神。

  红色经典的戏曲转译与当代镜像

锡剧《英雄儿女》以史诗般的气势和江南的细腻韵味,在戏曲舞台上重新燃起了那段血与火的英雄记忆。这部剧不仅延续了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精神,还巧妙地结合了锡剧婉转的声音和刚烈的性格。它以“家国同构”的叙事手法,把宏大的战争画卷浓缩在王成、王芳兄妹的命运里。战场上的硝烟和家乡的宁静交织在一起,个人的情感波动和时代的洪流相互呼应。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礼赞,让红色主题在当代有了回响,英雄主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丰碑,而是每个人都能展现的人性光辉。

柔中蓄刚的女性力量,重构女性英雄的叙事价值

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主角,季春艳以锡剧旦角特有的唱腔功底与戏剧张力,将王芳塑造成推动剧情发展的灵魂人物。她所塑造的王芳,打破了传统红色叙事中“女性配角”的刻板印象,而是赋予其独立的成长轨迹,她既是王成“少年感”的情感对应,也是战争中“幸存者”与“传承者”的双重象征。

王芳的“主角性”不仅体现在戏份比重上,更在于她是连接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关键枢纽。在锡剧《英雄儿女》中,王芳以“柔中蓄刚”的成长诠释了“人性味”。她的视角既是“后方”对“前线”的遥望,也是“前线”对“后方”的守护意义所在——这种双向视角让“家国同构”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兄妹二人的命运交织,具象化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情感共鸣。

季春艳赋予王芳的“普通人”特质,让当代观众更容易代入角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为《英雄儿女》的英雄叙事注入了“柔性力量”。

“王成”一角的少年感、英雄气的淬炼融合

周东亮塑造的“王成”形象,给这部剧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光芒。他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刻的人物理解,完美地展现了角色内在的“少年感”和“英雄气”。他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生动立体,光芒四射,展现了英雄主义在当代的传承和弘扬。

周东亮的“少年感”体现在他清澈的眼神和矫健的身姿上。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展现英雄的形象,而是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出现。他与妹妹告别时的温柔,眼神中满是对家乡的眷恋,接受任务时的坚定,却又透露出初生牛犊的锐气。周东亮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变化。这种“少年感”的塑造,为王成的英雄行为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性格逻辑,使他的牺牲更加动人心弦。

在“坚守阵地,舍生取义”的高潮部分,周东亮的表演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他的唱腔高亢激越,将人物的悲壮苍凉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台词,具有震撼人心、涤荡灵魂的力量。

周东亮通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在锡剧《英雄儿女》中完成了从“演行当”到“演人物”的飞跃。

锡剧《英雄儿女》的剧种振兴与时代意义

锡剧《英雄儿女》的成功演出,是锡剧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创作团队的大胆突破,在戏剧创作风格上继续弘扬“守正创新”的精神。在价值多元的当下,如何让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入人心、避免流于说教,锡剧《英雄儿女》提供了典范。以周东亮、季春艳等领衔主演的锡剧艺术家们,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英雄形象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称谓,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生命,从而显著提升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这部作品通过深情的红色经典诠释和英雄人物的鲜活塑造,展现了传统戏曲在创新表达红色经典题材方面的巨大潜力。不仅彰显了锡剧艺术的永恒魅力,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绵延不绝。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