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医生】系列第七篇:16载行医路 她把中医暖进新吴百姓心里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若要在新吴区中医医院找一处满是“烟火气”的诊室,经典科沈兰的诊室一定算一个。没有冰冷的仪器堆砌,桌角绿萝的嫩芽缠着阳光,玻璃杯里黄芪茶的热气慢悠悠往上飘,混着她跟患者聊“今早吃了啥粥”的无锡话,连空气里都裹着几分温吞的暖意。
这位以“肾”为钥的中医,从医16年没留下过什么“惊天案例”,却让许多新吴百姓养成了习惯——腰不舒服了、血糖稳不住了,先往她诊室跑;复诊时会顺手带把自家种的青菜,聊起身体状况,比跟家里人说得还细。她总说:“中医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是揉在吃饭、睡觉里的实在办法。”

从“抄笔记的姑娘”到“沈专家”
中医是一辈子的“缘分”
沈兰与中医的交集,始于高中课堂的笔记本。那时她不爱抄歌词,反倒把“晨起搓腰护肾”“熬夜伤阴”这类话工工整整写在本子上,课间拉着同学说“这个能养生”。“当时就觉得这些道理有意思,没想着后来真要靠它吃饭。”
20多年前,本科毕业的沈兰怀揣热忱走进基层医院,却遭遇“现实落差”:基层不分科,她成了“全科医生”,既要处理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等社区内科常见病,又要给外伤患者清创缝合,“学了五年中医,找我看中医的患者却很少”。幸运的是,她遇上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和导师王钢教授。跟着两位老师坐诊,她亲眼见老师靠“望闻问切”精准判断肾病症结,用一方一药让患者肌酐指标下降,“课本里的中医理论,竟能在临床发挥这么大力量”,这让她重燃信心。
为夯实中医功底,她顶着压力攻读硕士,后又抓住机会跟随多年不带博士的导师深造。16年来,她从南站医院辗转至新吴区中医医院,始终未离开新吴这片土地。“是新吴区培养了我,患者的信任推着我前行。”有位糖尿病患者跟着她调理8年,从“血糖忽高忽低”到“指标稳定”,还带全家来做中医体检,“沈医生比我们自己还懂我们的身体”。这份信任让她坚定:“要把中医的‘根’扎在新吴。”2024年医院成立经典科,她主动加入,如今日均接诊40人,以中医经典为根基,以肾为核心要义,让中医惠及更多百姓。

诊室里的“小智慧”
把“大道理”说成“家常话”
在沈兰这儿看病,很少有“你这病得这么治”的生硬对话。85岁的尿毒症老爷子曾死活不愿透析,直言“透析遭罪,不如不治”。沈兰没跟他讲“肾功能衰竭”的大道理,反而用无锡话拉家常:“阿公,透析就像给肾脏‘充电’,充好了还是一样能吃能喝。”她接连一周每次坐诊留10分钟陪老爷子聊天,还找透析后生活如常的患者“现身说法”。最终老爷子接受长期导管透析,如今复诊总要念叨:“多亏你,我还能跟老伙计下棋!”
之后一周,她每次坐诊都特意留10分钟给老爷子,有时讲“隔壁床张叔透析后还能买菜”,有时递杯热茶听他吐槽“医院的饭不如家里香”。直到有天老爷子松口说:“那我试试吧。”如今老爷子定期来透析,每次都要拽着沈兰聊家常。
诊疗中,她把常见病症方案做成“模板组套”,却从不照搬。糖尿病阿姨体检出蛋白尿、水肿,还爱吃零食,她耐心教导:“水果像‘柴火’,多了血糖就‘烧’起来了。”她定期和阿姨聊天,开导阿姨,三个月后阿姨指标稳定,送来锦旗:“你教我们好好生活!”60岁阿姨减重10斤后,带6位姐妹来就诊,大家建起“减重群”每日发养生知识,诊室成了充满暖意的“健康驿站”。

把中医“种”进生活
不止在诊室,更在社区的烟火里
“中医不只是治病,更是生活方式。”沈兰带着团队进社区,用大白话讲“肾养护”:“冬天手脚凉,睡前用艾叶生姜泡脚就暖了”;开展中医体检,给居民定制“养生方”,气虚者喝黄芪茶,阴虚者吃银耳百合;开通远程诊疗,让行动不便患者足不出户复诊。
沈兰对新吴区基层医疗的未来满怀期许。她建议,应大力推进“基层首诊 - 双向转诊”机制,通过提高基层报销比例等医保政策,引导患者下沉基层。同时,加强中医药与预防保健融合,深入社区宣传中医养生知识,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诊疗、在线咨询,为患者提供便利。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强化中医模块,融入体质辨识、特色茶饮等,全方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工作之余,沈兰爱登山。登顶时山风吹拂,她想起《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登山让人心静,诊疗也需沉下心读懂患者需求。”16年从医路,她从“迷茫新兵”成“沈专家”。傍晚时分,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她在新吴区留下的行医足迹——没有惊心动魄的抢救,却藏着最实在的温暖。“能用中医护着大家,日常帮着 ‘固护正气’ 少生病,真遇病症也能真实的疗效,这份让大伙安康的踏实,就是我打心底里最满足的事。” 沈兰说,这便是她坚守中医路的初心,简单,却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