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医生】系列第六篇:银针映仁心 26载基层中医的守护之路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宝藏医生系列第六篇,让我们走进新吴区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认识那位怀揣中医初心、以银针与仁心守护百姓健康的张磊医生——从医26年,他以古中医温针灸疗法为刃,以人文关怀为暖,在新吴区书写着基层患者病痛消解与中医传承的动人故事。

清晨8点,新吴区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的诊室刚开门,淡淡的艾香就伴着晨光漫进房间。张磊已提前做好准备,诊桌前整齐摆着消毒好的银针、脉枕。他正低头整理前一天的病例,见患者走进来,立刻放下本子迎上去,指尖轻搭在对方腕间,目光专注观察面色。这位主治中医师手里的银针、案头的古籍、墙上的9面锦旗,悄悄串联起他以中医为刃、守护百姓健康的日常。

缘起与坚守
从耳濡目染到扎根基层的中医信仰
张磊的中医情结,始于童年父亲的一次“随手施治”。父亲是医生,某天邻居阿姨晕车严重,面色苍白、呕吐不止,父亲仅取一块生姜切片贴在其肚脐上,片刻后阿姨的不适便缓解了。“原来中医不用复杂仪器,简单方法就能解人痛苦。”这次经历,让“学中医、帮别人”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
后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学习,课上反复练习针灸手法,课后跟着老师在门诊抄方、侍诊,生怕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一次偶然的经历,更让他坚定了对中医的信仰:自己曾因心慌不适辗转难安,无意间看到古籍中“内关穴压豆”的疗法,便试着用黄豆贴在内关穴上按压,没想到几天后果真见效。“这不仅是治好自己的病,更让我明白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哪怕是简单的疗法,用对了就能发挥大作用。”
毕业后,他毫不犹豫选择扎根基层。有人问他为何不去大医院,他总说:“基层百姓更需要中医,颈肩腰腿痛、面瘫这些常见病,用针灸、艾灸就能治,还能帮大家省不少钱。”26年来,他从最初跟着老医生学习,到如今成为患者信赖的“张医生”,他的初心始终没变:“把人做好,把病看好,这就是我从医的全部追求。”


仁心与实效
从对口支援到日常门诊的温暖践行
2024年4月,张磊作为对口支援医生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医医院中医康复科工作。原计划支援半年,因疗效显著、患者需求强烈,支援时间延长至一年。患者薛军民患面瘫,眼睛闭不上、嘴角歪斜,张磊详细问诊后,依中医“祛风通络、益气活血”理论,制定以针灸为主的方案,精准针刺合谷、地仓等穴位,实时调整手法,还给予心理疏导。最终薛军民康复,赠送“医德高尚,针到病除”锦旗,离别之日,薛军民与当地患者更捧着土特产为他送别。
张磊尤为擅长古中医温针灸疗法,这种疗法对风寒湿邪较重、久病入络、经络壅滞之证效果显著,能起到温经散寒、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在治未病、冬病夏治与夏病冬治中应用广泛。此前38岁的刘女士受颈椎间盘突出症困扰,手麻、头晕乏力且走路不稳,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后找到他,他便运用温针灸疗法为其治疗,约一个半月后,刘女士症状基本消失,还特意送来“人帅心善、医术精湛”的锦旗。
日常门诊中,他的细致与贴心贯穿始终。每年七八月“冬病夏治”高峰期,科室月接诊量达900人次,平时也有500人次,张磊却从不懈怠。问诊时他耐心倾听,“您这腰是久坐疼还是弯腰疼?”辨证后优先选性价比高的疗法,拒绝过度治疗;患者出院后,他坚持电话或信息回访,“王阿姨,艾灸有没有坚持做?”26年来,他零投诉零举报,患者常说:“找张医生看病,病好心里还暖。”

传承与追求
从自我精进到助力中医发展的担当
从医多年,张磊的职业心态不断沉淀:起初追求技术精进,曾因重复诊疗有过倦怠,后来逐渐明白“中医不仅是技术,更要有人文关怀”。他总结出“和谐沟通法”:用“受凉了”“打通通路”替代专业术语,给患者“选针灸还是艾灸”的选择权,问诊时多听少说,还会帮老人搬椅子、递水杯。
他坚持每日总结病例,无论成败都记录分析:“今天面瘫患者用透刺法效果好,下次可借鉴”“脾胃病患者没考虑情绪因素,下次要多问”,只为让患者少跑腿、少花钱。工作之余,他喜欢读书保持清醒,靠运动维持体力,应对每日几十位患者的针灸需求。
傍晚的江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诊室窗外的最后一缕阳光渐渐褪去,张磊收拾好诊具,笔记本上又多了几行患者的回访记录。26年从医路,他用银针驱散病痛,用仁心温暖患者,在基层中医的岗位上,书写着最平凡也最动人的医者故事。而那些挂在墙上的锦旗、患者口中的“谢谢”,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这便是基层中医的力量,也是藏在烟火气里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