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资讯

【宝藏医生】系列第五篇:二十年康复路 她把温暖与希望种在患者身边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宝藏医生]系列第五篇:让我们走进新吴区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认识那位怀揣“帮患者找回生活力量”初心、用专业与温情守护康复之路的医生李红——从医近二十年,她以精准康复方案为基,以绵长耐心为光,在新吴区书写着慢性病患功能重建与生活底气重拾的暖心故事。

在新吴区康复医院的走廊里,清晨总能看到李红的身影,身着白大褂,手里攥着刚打印好的康复评估表,脚步轻快却不匆忙。作为康复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她的工作没有急诊室的惊心动魄,却藏着最绵长的守护:为颈肩腰腿痛的老人制定理疗方案,给脑血管病变后失语的患者设计康复计划,下班后还要赶去卧床患者家中换胃管、教护理……从扬州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那天起,这位女医生就把“帮患者找回生活力量”的初心,融进了近二十年的康复时光里。

从荧幕种子到基层骨干

一颗医者心的成长与扎根

初中时一部医疗剧,让李红第一次看见“医患并肩抗疾”的力量,医生那句“咱们再试一次”点燃的希望,成了她心里从医的种子。怀揣这份憧憬,她考入扬州大学医学院,在解剖课标本前、生理学实验室里,一点点筑牢医学基础。2005年参加工作,带教教授的一句话更让她记了二十年:“看一个医生好不好,就看他是否常到床边看患者。”教授夜班时逐床调整患者枕头、安抚家属的身影,让她明白“康复不是开处方就结束,得看见患者的难”。

2018年,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新吴区旺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二级康复专科医院,正缺有经验的康复科医生。“这里的工作和我十多年专业契合,还能有更多时间陪患者。”李红毫不犹豫加入,从完善科室制度到优化康复流程,她和团队一起慢慢打磨。如今科室已有8名医生、23名康复治疗师,成了周边居民的“康复主心骨”。为提升能力,她先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进修,科室与无锡市人民医院长期合作,定期派医护人员进修学习,让基层康复服务跟上专业步伐。

慢时光里的坚守

用耐心熬煮康复希望

“康复跟治病不一样,不是‘吃了药就见效’,得陪着患者慢慢熬。”李红的门诊日均接诊20-30人,脑梗偏瘫的老人、骨折术后恢复的年轻人,每个人她都要聊够、聊透。怕老人记不住康复动作,她画简单示意图;担心药物用法混淆,就用彩笔在药盒上标“早饭后1片”。“张阿姨,膝盖疼别蹲太多,治疗师会帮你做放松,我教你的护膝动作记得练”“小王,术后先定小目标,这周能自己扶着走就好”,温和的叮嘱里满是细心。

病区里的患者更需要长期守护。有位中年男性因高血压脑出血延误治疗,来院时认不出家人、说不出话,连吞咽都困难。李红与康复医学科团队经全面系统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首先针对性解决吞咽问题,随后同步进行认知、语言和肢体的综合康复训练。她每天用卡片教患者认“水”“饭”,鼓励他发音;治疗师按方案做肢体训练。三个月后,患者能清晰的发声,还能在站立架辅助下站起,家属红着眼说:“本来都放弃了,是你们给了希望。”

李红医生每周利用下班时间,坚持上门巡诊,为家庭病床患者提供居家治疗,将专业服务直接送至患者身边。有位长期卧床老人需定期换胃管、尿管,她提前约时间,带着消毒用品轻柔操作,还手把手教家属观察尿量、预防压疮:“这些细节做好,老人少遭罪。”元宵节时,她和同事请食堂煮热汤圆,逐床送到患者和家属手里,“王爷爷,吃碗汤圆,咱们早日回家”,热气腾腾的汤圆里,藏着康复路上的温暖。

不止于治疗

把健康与安心送到百姓身边

2025年是“体重管理年”首年,李红也响应号召,每天保持运动,打羽毛球、做有氧操,还把体重管理理念融入患者康复:“很多颈肩腰腿痛跟体重有关,我得先做好榜样。”她还带着团队做社区宣传,用通俗语言讲康复知识、惠民政策:“要让大家知道,基层医院也能做好长期康复,不用跑远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她和团队为居民提供网络咨询、上门问诊,行动不便的患者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看到患者从卧床到能坐起,从失语到能说话,再累都值。”

傍晚七点,李红结束上门服务,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诊疗包里的手套、消毒液还带着余温,脑海里已经在规划明天的工作:要跟治疗师沟通那位脑梗患者的新方案,要去社区做康复知识讲座,还要再去看看家庭病床的老人……近二十年的康复路,她把耐心熬成了患者的希望,把温暖种在了新吴的街巷里。在她看来,康复医生就像“陪跑员”,或许不能让患者立刻“痊愈”,却能陪着他们一步步找回生活的底气——而这份“慢慢来”的守护,正是基层康复最动人的力量。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