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望之光映高原,推普筑梦黄河畔——无锡商院学子赴青海贵德开展推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8月19日-27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协同团队奔赴青海省贵德县,开展以“石榴籽·同心语——推普筑梦黄河畔·经典赋能乡村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助力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教育文化发展。该团队自2022年起已连续三年扎根贵德,开展推普支教、文化调研等服务,曾获国家级重点立项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优秀志愿团队”等荣誉。针对贵德多民族聚居、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度有待提升的现状,团队结合东西部协作机制和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普筑基,青春筑梦:文化课堂连接江南与高原
在“推普筑基·青春筑梦”青少年素养提升板块中,实践团首先去到当地教育局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学生普通话情况,基于调研结果,团队成员面向贵德中小学生开设了“红领巾·文化桥”微课堂。“江南韵·无锡情”文化课堂上,志愿者以标准普通话生动讲解惠山泥人、紫砂壶、锡剧等无锡非遗,借助影像资料与手工体验,让高原孩子感受江南艺术的精妙;“匠心传·榫卯魂”技艺课堂则通过榫卯模型拼装实践,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领悟传统智慧。志愿者用普通话讲解榫卯结构原理、历史及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技艺与语言文字的热爱。在“高原情·家乡美”在地文化表达课堂上,志愿者们引导学生们用普通话分享自己熟悉的贵德特色文化元素,如黄河风光、丹霞地貌、梨花节、藏族歌舞和特色美食“贵德软梨”等。在“我是家乡小代言人”活动中锻炼语言能力、建立文化自信。


推普进乡村,共筑同心圆:语言服务贴近民众生活
乡村推普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实践团深入贵德县乡村地区开展调研,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现状与困难,并同步进行面对面宣传。基于调研结果,团队设计制作了“学好普通话 生活更美好”主题海报,张贴于村社公共场所,营造推普氛围。
此外实践团队巧妙结合贵德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将舞龙舞狮这一当地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与推普相结合。在贵德县二连村,志愿者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狮推普”活动。他们用普通话讲解舞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还编排了简易的舞狮体验环节,让居民们在学基本动作的同时,掌握相关普通话词汇和表达。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学普通话的心理门槛。“以前看舞狮只是看热闹,现在知道每个动作都有讲究,还能学到普通话,很有意思!”一位参加活动的村民笑着说。
数字赋能,语见未来:微视频与AI助力语言传播
面对数字化发展趋势,团队积极探索“推普+数字”创新路径,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锡”望之光团队在贵德中学进行了“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文艺汇演辅导工作,借助AI工具对参演学生进行发音矫正、表达训练和情感指导,提升语言类节目质量,让数字技术成为推普新桥梁。同时,团队推出“身边的故事会说话”Al辅助文艺汇演语言训练,拍摄本土化情景短剧,如《沟通无障碍》《文化传声筒》《机会在敲门》,通过真实故事展现普通话带来的沟通便利与发展机遇,增强当地学生学并使用普通话的内在动力。面对数字化趋势,团队还积极探索“推普+数字”创新路径。他们策划拍摄“语见贵德”系列微视频,内容涵盖日常用语教学、经典诗词诵读、非遗双语(普藏)介绍等,生动展现贵德风土人情。
临别时,贵德县当地的孩子们用越来越流利的普通话说道:“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会好好学普通话,将来把美丽的贵德介绍给更多的人。”
锡贵连心,语通未来
语言是桥,文化是根。通过此次实践,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锡”望之光团队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东西协作、推普助乡的广度与深度,更以语言为媒介,增强了贵德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共同历史的铭记、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团队将继续秉持“石榴籽·同心语”的初心,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以实际行动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新时代青春服务国家战略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