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资讯

【宝藏医生】系列第四篇:在康复时光里 她是点亮希望的那束光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宝藏医生系列第四篇,让我们走进新瑞医院康复医学科,认识那位怀揣康复初心、用专业与耐心点亮生活希望的黄玉琴医生——从医8年,她以科学康复为翼,以共情守护为暖,在新吴区书写着慢性病患功能重建与生命尊严守护的温情故事。

在新吴区新瑞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诊室,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诊疗桌上,黄玉琴正对着一份康复评估报告细细标注,时不时抬头跟身旁的康复治疗师叮嘱:“阿姨的左腿力量还弱,下午训练时先从静态平衡开始,动作幅度别太大。” 作为这里的主治医师,黄玉琴的诊室没有太多复杂的仪器轰鸣,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力量——让偏瘫的患者重新站起,让疼痛的躯体舒展自如,让被疾病困住的心灵找回对生活的热望。

从“滤镜崇拜”到初心觉醒:

康复是与疾病共生的艺术

八年前刚穿上白大褂时,黄玉琴对医生的想象还带着“知识丰富、气质谦和”的滤镜。安徽医科大学的本科课堂上,她啃下厚厚的《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的硕士生涯里,她在实验室探索神经康复的奥秘;上海瑞金医院三年规培时光,她跟着带教老师穿梭在康复病房,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康复”二字的重量——不是所有疾病都能被“治愈”,但每个患者都值得拥有有尊严、能自理的生活。“那时才懂,康复医生的手,既要会操作仪器,更要会托住患者的信心。”

2020年来到新吴区,黄玉琴被这里年轻团队的热血打动。但她很快发现,不少乡亲对康复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医推拿”的认知里。“有人觉得康复就是‘养养身体’,却不知道神经损伤后黄金恢复期的训练有多关键。”她的诊室里,每位都要聊够15到20分钟,从症状细节问到生活习惯,再把“神经重塑”“关节活动度”这些词翻译成大白话:“就像教孩子学走路,咱们慢慢来,每天进步一点点。”

用耐心拆“困局”:

让每个微小进步都照进生活

最磨人的是长期慢性病痛患者。有位患脊髓型颈椎病的姑娘,怕手术风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康复科。黄玉琴没急着推进流程,先陪她画了张“日常姿势图”:“你看,低头看手机时脖子受力像挂了个大西瓜,咱们先改姿势,再靠训练练力量。” 她根据姑娘的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从简单的靠墙站到进阶的颈椎稳定性训练,还详细标注每个动作的要点和频率,再交由康复治疗师开展具体治疗;每周随访时,她都会对照训练记录和治疗师的反馈,逐点调整方案。三年过去,姑娘不仅没做手术,还成了科室的 “康复宣传员”,逢人就说:“黄医生不光帮我定好了恢复方向,更教会我怎么和颈椎‘和平共处’。”

而一位被阿尔兹海默病缠上的老太太,让黄玉琴至今难忘。一年前腰椎术后康复出院时,老人还能慢慢走路,再次入院时却连下地都困难,眼神涣散,血压忽高忽低。家属红着眼说:“医生都说认知减退不可逆,我们没指望了。”黄玉琴却没放弃,会诊调整药物后,她每天蹲在老人面前,像哄孩子似的引导:“咱们去拿窗边的花好不好?就走三步。”两周后,当老人拄着助行器慢慢走过走廊,家属突然红了眼眶:“她好久没这样笑过了。”黄玉琴知道,认知减退无法逆转,但能让老人重新感受行走的力量,就是康复的意义——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善,也是生活质量的光亮。

藏在细节里的“康复哲学”:

既有专业精度,更有共情温度

在康复科,时间似乎过得格外慢。黄玉琴对定期来康复的患者病情如数家珍:“张叔膝盖打弯疼,训练时加个毛巾垫”“李姐吞咽费力,吃饭要注意呛咳”。她常说康复医生得有“两副心肠”:一副有专业,精准判断功能障碍;一副有共情,接住患者的焦虑和沮丧。有老患者隔了半年来复诊,拉着她的手说:“黄医生,你看我现在能自己做饭了!”这样的瞬间,让她觉得所有的耐心都有了落点。

工作之余,黄玉琴最爱去公园散步,踩着落叶听风声。偶尔因为久坐出现肌肉酸痛,她会回科室给自己做套康复训练,笑着说:“康复医生也得管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陪患者走下去。”诊室的阳光悄悄移动,她起身扶着刚做完训练的患者坐下,递过一杯温水:“今天进步很大,明天咱们试试下楼梯?”患者眼里闪着光点头,窗外的树叶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为这细碎的希望鼓掌。在康复医学的世界里,黄玉琴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救治,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让每个被疾病困住的生命,都能重新找到生活的节奏与力量——这便是藏在康复时光里,最珍贵的“宝藏”。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