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场馆里的红色记忆:从信仰火种到青春答卷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一条小娄巷,半部近代史;一座无锡城,万缕家国情。”2025年这个特殊的夏天,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回荡在太湖之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证初心 ‘筑’牢根基”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镜头镌刻历史印记。在无锡市委讲师团的号召与支持下,在学校马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历时一月、跨越千余里,深入无锡的14处红色场馆,将王莘故居的抗战旋律、钱穆故居的儒风家训、陆定一祖居的笔锋剑影等等,凝练成一部部“场馆里的红色记忆”微视频,让凝固的建筑在青春视角下重新呼吸。
初心如磐:追寻革命先辈们的红色信仰
在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泛黄的照片与生锈的武器凝固了时光,无声诉说着无锡青年以热血铸就的担当。锡西、锡南革命烈士陵园中,巍峨的纪念碑如刺破苍穹的利剑,镌刻着烈士们为民族解放倾注生命的铮铮誓言。从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里“铁军东进、所向披靡”的勇毅,到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中“军民鱼水、共御外侮”的深情;从张闻天旧居内“求真为民”的赤子初心,到龙延党建馆“红色星期六”志愿活动中跃动的时代脉搏——同学们指尖触碰锈迹斑斑的弹壳、凝视褪色的战地家书时,历史的烽火穿透岁月,在心底燃起炽热的信仰之火。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革命精神从展柜中的文物,化作录课解说时铿锵有力的誓言,更成为新征程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文化抗战:聆听笔墨弦歌中的精神突围
当镜头聚焦钱穆故居那卷《国史大纲》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凡读本书请先具温情与敬意”的墨迹如刀刻斧凿,同学们触摸到了文化救国的铮铮铁骨。聂耳亭畔,《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激荡回响——乐谱草稿上斑驳的弹孔,无声诉说着作曲家以身躯护曲谱、在轰炸中保全民族音符的壮举。最震颤心灵的,是王莘故居那支刻痕斑驳的铅笔:磨损的笔杆上“用音乐唤醒民族”的誓言,与展厅里旋转的《黄河大合唱》唱片,在时空交错中奏响精神的交响。陆定一祖居的案台上,砚台干涸的墨迹犹存,仿佛仍在书写“以笔为枪”的檄文。这些文化战士的遗物,让同学们读懂:当山河破碎时,文字是刺向黑暗的匕首,音符是唤醒黎明的号角。



实业报国:解开工商名城里的家国密码
荣德生旧居玻璃柜中那张泛黄的茂新面粉厂股票,与王昆仑故居案头墨迹未干的《我的抗战日记》,勾勒出无锡工商精英实业救国的双面图景:一面是荣氏兄弟将雪白的面粉化作抗战前线的粮草,一面是王昆仑以《新民报》为刀笔,在舆论战场开辟第二战线。实践团镜头定格鼋头渚王昆仑故居的太湖全景——八十年风烟散尽,这位民主斗士凭栏远眺时写下的愿化太湖浪,洗尽神州耻,依然在粼粼波光中激荡。当股票上的数字与日记里的墨痕相遇,实业与文脉便在此刻交融:太湖的水滋养了工商名城,而工商名城的儿女,终以血肉与信仰反哺这片山河。

铭记历史:揭开博物馆里的红色记忆
走进无锡博物院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4万件馆藏不仅是静止的文物,更是无锡人民抗争史的多维切片,静静地诉说着无锡的革命记忆。实践团队围绕文物展开叙述,将零散的革命故事串联成无锡人民的抗争史,让馆藏文物成为红色历史的“活化石”。正如团队指导教师所言:“我们不是历史的复述者,而是精神的翻译者——把烽火年代的信仰密码,编译成Z世代能听懂的语言。”

青春答卷:播下永续燃烧的精神火种
14处场馆,14段不同的红色故事,团队用相机记录下场馆里的每一处历史细节。实践团队的师生解说员们以鲜活的表达、真挚的情感,让每一部微课都成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红色思政课”。“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以镜头为笔、以声音为墨,在无锡的红色场馆里书写青春与信仰的答卷。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不仅是红色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必将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与荣光,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永续燃烧。(杨菁 张国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