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资讯

【宝藏医生】系列第二篇:医路守初心 街巷藏温情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宝藏医生”系列第二篇,走进新吴区硕放医院外科,认识外科主任医师邹丽群,26年扎根乡土,她用专业与坚守成为街坊们的“健康靠山”。

“邹医生,孩子膝盖磕破了!”“邹主任,老腰疼得直不起……”暑假的一早,外科诊室的求助声此起彼伏,邹丽群正低头给老人包扎伤口,白大褂袖口沾着淡淡的碘伏味。这位土生土长的硕放原住民,从“想当赤脚医生”的朴素愿望,到如今基层外科的“定海神针”,26年如一日守在社区医院,用医术与热心肠守护千家万户的健康。

初心系乡土

从“摇船求医”到“家门口行医”

“小时候在农村,看病太难了。”邹丽群的从医初心藏在记忆里:那时村民感冒要走几里路找赤脚医生,药箱里只有退烧药;急病得用躺椅抬着、摇船往市里送,不少人因路远或没钱耽误救治。“看着大人们焦急的样子,我就想当医生,哪怕在村里当个赤脚医生,至少能帮大家看小病、送大病。”

这份心愿成了扎根基层的“指南针”,1998年从无锡卫生学校毕业后,邹丽群在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深造后,仍坚定回到硕放:“老街坊像亲人,他们的病痛我懂,留在这儿心里踏实。”26年里,她见证诊室从平房变新楼,设备从“听诊器+药箱”升级到CT、腹腔镜,唯一不变的是坚守:“每次缝合、急救都连着家庭安稳,容不得马虎。”

温情融医术

练就“基层诊疗智慧”

邹丽群的脑海里,藏着一本看不见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老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甚至还有谁爱吃辣、谁有高血压——这些“额外信息”,都是她在问诊时悄悄印刻在记忆里的。“基层看病,不光要治身体的病,还得懂百姓的心。”

这份“懂”藏在沟通里:给情绪激动的患者递温水,用方言和老人唠家常找病因,对复诊患者三言两语摸清近况。患者王阿姨常说:“邹医生问诊从不赶时间,哪怕快下班了,也会耐心听完我的唠叨。”

这份“懂”,更藏在她手术刀下的精准与温度里。基层外伤患者多,尤其是孩子和年轻人的面部创伤,总怕留疤影响生活。为了让患者少留遗憾,邹丽群曾专门到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进修,跟着擅长“美容精细缝合”的前辈老师潜心学习,练就了一手细腻功夫。她用最细的针线、最轻柔的手法,在控制出血和感染的前提下,把疤痕降到最小。有个10岁男孩摔出左颞部至颊部撕脱伤,她清创后细细缝合,拆线后手把手教家长用祛疤凝胶,半年后伤口只剩一道浅痕

医路随民心

见证医疗蝶变

谈及家人,邹丽群眼泛温柔:“当外科医生常不着家,半夜抢救就把女儿留家里。”她曾劝女儿别学医,可女儿坚定填报医科大学:“妈妈救了那么多人,我也想成为你这样的医生。”如今女儿备考研究生,医者情怀在母女间传承。

今年元旦,硕放医院搬进了新大楼,望着崭新的手术室,邹丽群感慨到:“现在基层医院天翻地覆!” 不仅层流手术室、腹腔镜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各个细分科室也越来越全。整个外科团队也在今年迎来了“升级”,新招收一名急诊外科专业研究生,一名骨外科专业在职研究生,团队协作更高效,诊疗能力再上新台阶。作为原住民,她亲眼见证基层医疗变迁:从“靠经验猜诊断”到各种精密诊疗仪器落户社区医院,从处理小外伤到开展精细手术,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进修。“小时候的梦想实现了——乡亲们看病不用奔波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26年“医”路前行,映照着基层医生的初心;26载街巷行医,温暖着万千百姓的民心。邹丽群的故事,是新吴区基层医疗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无数基层医生“守一方健康、暖一方民心”的真实写照,她用坚守与温情,写下最动人的篇章。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