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业余合唱团的“蝶变”——无锡市“天韵”职工合唱团的破茧之路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在无锡市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活跃着一支由企业职工、教师、医生、媒体记者等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合唱团,短短几年时间,他们便完成了从“草根”到“专业”的华丽蜕变。无锡市“天韵”职工合唱团,一年来连续斩获省级、国家级赛事奖项的亮眼成绩,成为江苏省职工文艺团体的标杆。
从松散的兴趣小组到管理规范的艺术团队,从自娱自乐的业余演出到登上全国舞台的竞技比拼,这支合唱团的“蝶变”背后,是科学管理的创新探索、团队凝聚力的深度锻造,以及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
从“草根”到“标杆”:斩获多项荣誉,唱响无锡文化名片
2024年,无锡市“天韵”职工合唱团迎来高光时刻:2024年7月在杭州“最美歌声献给党——2024年第三届合唱与指挥艺术博览” 活动合唱比赛荣获“金奖成人混声”、2024年9月全国总工会“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全国职工合唱展演活动荣获金奖、原创合唱作品《路》获得原创歌曲大赛二等奖等;2024年11月圆满举办专场音乐会。这些成绩,让这个成立仅7年的业余团体一跃成为江苏省职工文化领域的“现象级”存在。
“参赛前,没人相信我们是一支纯业余团队。”团长黄联珠回忆道。这支由约70人组成的合唱团,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职业背景迥异,许多人甚至从未接受过系统声乐训练。然而,正是这样一支“杂牌军”,凭借精准的音准控制、层次分明的声部配合,以及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屡屡在专业评委面前赢得高分。“他们打破了人们对‘业余’的刻板印象。”一位省级文化赛事评委如此评价。

管理创新+科技赋能:“刚柔并济”治团,焕发蓬勃活力
“天韵”的蜕变,离不开其独特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智慧。在无锡市总工会的关心支持下,在工人文化宫的指导下,以团长黄联珠为核心的合唱团管理团队,将企业管理经验与艺术团管理深度融合,开创出一套“制度为骨、人情为魂”的管理体系。
管理团队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打破合唱团“想来就来”的松散状态。她们引入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将出勤率、训练表现与舞台机会挂钩;制定《团员守则》,细化声部分工、排练纪律。内部管理上,设有团长1名,副团长4名,下设5个专业部门,同时配备了3个服务部门用来保障常规培训以及参赛。每周三晚上6点半至9点半线下排练三小时,风雨无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合唱团的管理团队也与时俱进,将AI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到合唱团的管理和训练中来。“人工智能软件通过对每个成员的数据梳理分析,快速形成完整详细的表格,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能。”黄联珠介绍说,“接下来,还将尝试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分析成员音准偏差,自动生成个性化训练建议,帮助我们发现短板。”
在坚持刚性制度的同时,黄联珠和其他团队核心成员又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情为“天韵”注入了浓浓的柔性关怀。
对每个团员嘘寒问暖已经成为她们的生活常态,一有团员生病,她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团队核心骨干一起送去温馨的慰问,甚至还会主动联系专家问诊。对于困难成员,她们也会慷慨解囊积极施以援手。
“黄团长像大家长,又像心理导师,我们内部都叫她‘黄妈’。”团员石娴枝说。石娴枝是音乐科班出身,在无锡拥有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她起初并不看好这些民间的业余乐团,2023年经朋友推荐盛情难却,她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体验下,结果跨进了“天韵”的这扇大门后,她就再也舍不得“出来”了。“这里没有争吵,只有团结和温馨,每个成员都相处愉快、融洽,是音乐界的一方净土!我们每位成员都会用心守护这个大集体!”石娴枝动情地说。
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让合唱团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出勤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几年下来,罕有成员主动退出。然而,即便对这些前成员,管理团队也没有抛弃他们。副团长奚霞君介绍,我们跟他们专门建了微信联系群,有比赛或活动,都会积极邀请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即使他们没有参加表演,但作为团队的一部分,拿到荣誉,他们也是非常开心和自豪的。
“天韵”合唱团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建立合作,定期邀请声乐教授指导,请来了知名指挥家顾玉虎担任合唱团指挥,请来了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指挥家徐志廉担任艺术指导;积极引入企业品牌赞助,解决演出服装、场地租赁等资金难题。“我们要用商业思维做文化,但不能让商业稀释艺术。”黄联珠强调。

对标全国一流:以“茉莉花”为师,向更高舞台进发
面对成绩,“天韵”团队保持着清醒认知。“与上海‘茉莉花’合唱团这样的顶尖团队相比,我们在作品原创性、国际赛事经验上仍有差距。”兼任合唱团艺术总监的无锡市工人文化宫文艺部部长丁淼君坦言。为此,合唱团管理团队已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希望1-2年发展成为江苏省内一流音乐合唱团,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今年新春伊始,合唱团就官宣招募新人启事,面向全市招募团员,保证每年有新鲜血液进入,进一步壮大团队。同时,启动培育年轻音乐爱好者计划。“哪怕是小白(意指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人),我们也会尽力挖掘,争取多培养一些有潜质的新人,为无锡这座爱乐之城增加音乐人口尽我们的微博之力。”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胡劲峰说。
作为“民乐之乡”的江南名城无锡,正在积极打造“音乐之都”,先后组建了无锡民族乐团和无锡交响乐团,音乐群体不断壮大,演出市场日益繁荣。音乐正在成为无锡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城市对外交流的桥梁纽带,越来越多的无锡故事,正以音乐的方式讲述。
据无锡有关部门统计,除了无锡市音乐家协会及其声乐、流行乐、竹笛等11个分会,无锡各类音乐艺术民间队伍500多支,学校音乐类社团80多个。
未来,“天韵”计划与旅游部门合作,在鼋头渚樱花节、惠山古镇中秋夜等文旅场景中推出“沉浸式合唱快闪”;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AI合唱创作平台”,降低原创门槛。“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获奖,更要让合唱艺术‘破圈’,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载体。”胡劲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