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资讯

从煤电大省到绿电“挑梁” 江苏如何扭转能源格局?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要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要达到1:9左右,这也被称为“一九定律”。而目前,江苏的这一比例是9:1。江苏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化石能源占比高于全国,减碳压力巨大。”

以上这一论断,发表于2021年1月12日的《新华日报》,此时正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的第一个新年。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国家,而江苏就有40个,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工业强省”,这同时也让江苏的能源转型肩负重担。2021年初,江苏的火电装机为10079万千瓦,占全省总发电装机的73%以上,高居全国第二。“十四五”开年之际,在“江苏省率先实现碳中和”的雄心壮志面前,“一边倒”的装机结构,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高山。

然而,在不足4年的时间里,2024年11月14日,江苏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约8252万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总装机的42%,成为江苏发电装机的第一大电源。自此,绿色能源撑起了江苏能源格局的“半边天”,昔日看似不可逆转的装机比例,如今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江苏是能源消费大省,2023年,江苏省全社会用电量达7832.96亿千瓦时,大约相当于同期意大利全国用电量的2.5倍。在经济上,江苏也具备“大额消费”的底气。2023年,江苏全年GDP已超12万亿元,若与全球各国相比,可高居第12名,甚至领先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经济强省。

经济繁荣的背后,是雄厚的能源保供实力。截至2024年10月底,江苏发电总装机规模超19700万千瓦,是阿根廷的约1.3倍,荷兰的约1.6倍,是真正的“电可敌国”。而此次能源格局的历史性变化,也更加彰显了绿色电力对江苏经济发展的显著贡献。

自2020年至今,江苏新能源装机规模从4000万千瓦跃升至8000万千瓦,突破最近一个“千万大关”仅用时不到6个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一波澜历程的背后,离不开江苏高度发达的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布局,以及高度完备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坚定支撑。

江苏是我国较早发展风电产业的省份,在政策驱动和产业集聚的助推下,江苏已形成了以整机制造为核心,各类零部件为补充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整机、叶片和齿轮箱等领域已处于全国领先。江苏具有门类齐全、规模庞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风电生产企业及完整的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江苏拥有风电主要装备企业300余家,在南京市、盐城市、无锡市、连云港市等多个市区均建立风电装备产业园并输出特色产品,形成了全球瞩目的集群优势。

江苏风电产业的欣欣向荣,有力推动了江苏能源转型的时代步伐,也切实稳固了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战略定位。优质企业的集聚,是产业兴旺的根本要素。金风科技就是江苏风电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之一,早在2006年,金风在江苏就迈出了第一步,参与中电国际风电项目的开发,自此开始与江苏携手共绘绿色画卷。18年来,金风科技笃信江苏绿色发展的无限潜力,坚守长期主义,在能源开发、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主动担当“支撑点”角色,为江苏实现能源领域历史性突破夯实了基础。

“支撑点”,着力基地型产业支点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中国,江苏作为外向型经济省份,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09年,江苏省编制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6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这些产业布局使江苏在危机中力挽狂澜,实现了产业经济的逆势增长。以上6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产值上升幅度最大,高达66%,是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增速的约4.5倍。

“正是在这一年,乘着江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东风,金风科技在盐城布局了包含产业链完备的风电产业中心、检测能力齐全的风电研发技术中心、符合国际标准的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在建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运维中心、规模最大的风电装备出口中心的——“五位一体”国内最大综合型海上风电基地,为江苏区域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与运维提供强力支撑。”金风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兼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南方大区总裁翟恩地表示。历经十余年发展,当前,公司在江苏已构建位于南京的金风江苏省公司,盐城大丰临港、连云港风电装备基地,业务覆盖新能源物联网、软件、智慧服务等业务的无锡基地,以及产品全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全过程生产数据可追溯的金风零碳常州智慧储能工厂等绿色产业支撑点;共开展业务21项,设立各类分子公司54家;省内资产总额超100亿元,历年累计开票销售额超440亿元,纳税超16亿元,为江苏绿色产业争做“苏大强”提供了坚定支撑。

截至目前,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连续9年全国第一;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4.2%……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诞生于江苏高度发达的制造业航母,而风电产业就是其中的“推进器”。在这一发展战略指导下,金风科技积极发挥产业龙头引领作用,与上百家江苏省内装备产业链企业合作,带动24家配套企业落户盐城,形成整机及相配套的发电机、塔筒、机舱罩、组件、叶片、叶片成套芯材、海缆等全产业链制造能力,为江苏构建目前国内风电装备产业链条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风电集聚区。金风科技还联合省内高校及服务业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充分发挥产学研融合的协同效应。同时,金风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以区域协同“强链、补链”,在长三角区域主要合作供应商超115家,近三年总采购额超500亿。“我们在产业链带动方面的‘组合拳’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当前,以金风为龙头的江苏风电产业集群累计产值超2000亿元,解决地方就业超20000人。”翟恩地说。

“支撑点”,着力“负责任的创新”

新能源产业,属于现代产业体系的一环。2021年颁布的《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创新引导需求、驱动转型、优化供给、保障安全,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科技进步是“第一要务”,自主可控是“立命之本”,产业集群的持续繁荣,需要“负责任的创新”。

翟恩地认为,对于风电产业来说,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牵住“实验验证”这个“牛鼻子”。2017年,金风科技于盐城投资建设实验中心,该中心拥有国内风电行业唯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23年,彼时全球最大的风电机组——金风科技16MW海上风电机组,就是在该实验室通过了“五位一体”验证后成功投运,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的新标杆。

翟恩地表示,“我们经过持续、深入的科研布局,在江苏的研发投入已约20亿元,总计承担省部级课题项目39项,区市级56项,获得授权专利481件。”金风利用扎实的实验验证能力,为江苏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加深“护城河”,将“负责任的创新”融入“江苏制造”基因。

“支撑点”,着力高质量装备与服务

雄厚的产业实力、扎实的科研功底,使得江苏风电产业在全国范围率马以骥。甚至可以说,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江苏海上风电的拓荒史。从一张白卷起步,到半个“海上三峡”,江苏海上风电长期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底,江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1100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的37%以上,排名第一。在这其中,金风科技的贡献不可忽视。翟恩地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底,金风科技在江苏累计风电装机达510万千瓦,占全省风电总装机的22%以上,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250万千瓦,占江苏海上风电装机总量的21%以上,为江苏成为中国风电强省“打地基、筑广厦”。金风科技在江苏的风机运维总量达53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部分为253.72万千瓦,占有率达21.4%。同时,位于盐城的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基地作为金风中国区域海上风电运维总部,负责全国39个风电项目的运维工作,总容量超465万千瓦,借助丰富的实践和海量运维数据,为中国海上风电服务积累“江苏经验”。

在海量装备与服务的基础上,金风科技通过高可靠产品与精益化服务,实现了“量质齐飞”的风能利用成果。在由江苏省电力协会组织的2022年江苏省全年海上风电生产对标中,6家安装金风机组的风电场位居前10,且包揽前三名。其中,大唐国信滨海海上风电场在江苏省所有海上项目中,唯一连续4年被评选为中电联5A风电场。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金风机组的高可靠性,为江苏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

在担当“支撑点”,支撑江苏绿色发展的历程中,金风科技在江苏的沃野与海洋之间播种业务成果,为江苏的绿色画卷着墨增彩。在盐城,建设江苏首个“碳中和”工业园区——江苏中车电机海上风电综合园区,树立低碳经营标杆;在无锡,信息技术与风电行业深度融合,风电数字化产品勾勒行业未来形态;在扬州,矗立在中石化油田的金风机组化风为电,打通“绿色化工”新路径;在常州,每年超3GWh的储能设备从金风智慧工厂走出,为全球人民贮存绿色能源;在黄海之畔,三峡新能源江苏大丰H8-2海上风电场的金风机组,累计发电近26亿度,点亮超百万户家庭的岁岁年年……在江苏,金风科技已经成为了绿色生态的一部分,与自然和社会同频共振。

“大风起兮云飞扬”——昔日刘邦得胜还乡之时的直抒胸臆,于徐州落笔,传唱九州,成为了英雄气概的万世宣言。斗转千年,江苏再次乘“风”而起,依托傲立潮头的绿色产业集群,担当中国可持续发展巨擘,实现能源格局的历史性转变。千年风雨,还看今朝,在江苏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江苏定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再攀绿色发展高峰。金风科技等“链主”企业也将继续发挥产业合力,与江苏人民一道,见证下一个历史性节点的到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