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大家面对面” 鲁奖作家钟求是南京诠释《等待呼吸》
2023年2月11日下午,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主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钟求是携作品《等待呼吸》出席在南京西善桥初见•知旅共同体书店举行的“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第十二回)活动。
活动前一天,文艺报刚刚发表了《用一生的努力追问命运——专访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钟求是》一文。钟求是谈到了《等待呼吸》想表达的核心,他认为,这部小说的立意就是写个体命运,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的个体命运。主人公夏小松的身上有理想主义情怀,这种情怀融入时间的流逝,扼制了另一个人物杜怡的精神下滑,牵引着她走出泥泞的生活。现场参与的读者均被小说中呈现的爱情故事,拨动着心弦,温暖覆盖了寒意。
《等待呼吸》还原一种时代氛围
面对活动现场的读者,钟求是惊喜于色的不仅有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读者。这部分人是经历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群体,《等待呼吸》的故事,让他们产生了共鸣。
《等待呼吸》里的男女主人公夏小松和杜怡,是一对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大学生。他们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遥远的异国相识,陷入爱恋。尽管那时日子贫苦,两人却能换着法儿煮土豆吃,跑去地铁里约会,不知不觉度过了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但在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之中,夏小松意外受伤终致离世,留下杜怡一个人在北京历经生活的苦难。经历了许多无处安放的年份后,她终于在杭州有了新的伴侣,然而她的内心还是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
评论界认为,钟求是在作品中特别强调了情爱发生时“身体与精神的区分” ,它是这个爱情故事里特别的存在。对这个故事里的人和爱情而言,重要的是精神性的存在。作者不遗余力地想还原一种时代氛围。
钟求是说,有些读者觉得《等待呼吸》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其实他自己对这个书的定位并不是一本爱情小说,“我的初心,写这本书当时的立意就是写命运,写个体命运与时代的关系。我觉得,作为从六十年代走来的作家,有责任去把历史的这一段提炼出来,写出一本能让这一代人共情的文学的记录。”他认真地说。
著名作家张抗抗认为,“该作品是坚持理想主义的小说,从‘莫斯科的子弹’到‘北京的问号‘,小说的故事是带着80年代残留的那些理想主义的色彩而进入到90年代,它的时间点设计得非常好,这就是告诉你,当一个大转型、大变化到来的时候,我们是带着80年代所积蓄的东西或者说残留的东西走进90年代。”
朋友魂归异国,激发他的写作欲望
钟求是祖籍浙江温州,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大学时代,他学的是经济学理论,他曾花许多时间一字一句通读《资本论》三卷。当然,同时也会阅读西方经济学,譬如萨缪尔森、凯恩斯的著作。
“这种专业研修成为我日后思考问题的思维依托和理论基础。大学毕业后,我意外干了对外联络工作,一干就是15年。这份工作的好处是让人视野开放。那时我常常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地,跟踪国外的热点事件和社会动态。”他说。从经济工作岗位转换轨道成为职业作家,钟求是的心路历程也很特别。
钟求是说:“我觉得自己是当下为数不多的理想主义者之一,我写作的目的性很明确,做一个纯粹的写作者。不是为了获奖,或者奔着经济利益去,对我来说作家不能忘了文学初心和文学决心。我10岁的时候,花几年的时间,在县图书馆看了大量的书。当时的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概念:我也要去写东西,我也要去把对世界的看法通过我的笔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学初心,很简单也很纯粹。
“所谓的文学决心,跟一件死亡事件有关。1993年年底的时候,我的一个工作搭档,也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出差到匈牙利,发生车祸不幸离世。我跟他家属到了匈牙利,只见他躺在太平间里,当时我们都在掉眼泪。我就在想,人的命运有着怎样秩序,一个人魂归异国他乡到底意味着什么?也就在那一刻,我下定了写作的决心,我这辈子还是要去写小说,要把对生命、命运的追究,通过自己的文学思考表达出来。
“所以我觉得写作还是比较纯粹的事业,作家的内心应该清澈干净,做纯粹的写作者,理想主义的东西就能体现出来。于是,就有了《等待呼吸》等作品的陆续出现。”
《等待呼吸》高浓度诠释爱情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学术主持李徽昭认为,《等待呼吸》中情感浓度非常之高,和理想主义是一个非常契合的关系。在当下网络时代,有些人是“恐婚”,对爱情有了某种疏远感。而作者在小说当中呈现出来的杜怡,带着理想主义的爱情观。那么,作者如何理解女性在爱情当中的位置角色?
钟求是说,夏小松是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是有很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一个人,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感受中西方发展道路的不同。所以在夏小松和杜怡两个人的爱情当中,个人的情感看上去会被缩小一些,精神的东西会被放大。但是女孩不同,尤其是开始的时候,她觉得夏小松身上的各种青春魅力,身上激发出来的光彩吸引了她。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子弹事件”,可能在生活当中也会这样,跟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男女关系是相似的,但夏小松的死亡使她的爱情发生了大的拐弯,完全脱离了我们常见的情感的滑行,而是把她带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精神轨道上了。
钟求是说,尽管她后来在生活的沼泽里沦陷,在北京那一段,其实已经低到尘埃里,沉沦到生活的最底部。后来她到杭州以后,她又一步一步地想往上走,自我救赎,把自己解脱出来。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是夏小松那种精神力量照耀着她,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可能就那么一两年,但是夏小松的精神力量、爱情力量一直都在。对杜怡的很多描写,包括在杭州她跟另外一个小伙子的情爱。很明显,杜怡的爱情就是一个在精神照耀下的不断完善挣扎的这么一个爱情。
文学初心,对作家来讲很重要
李徽昭比较好奇,杜怡始终活在男人的光芒里,个人的力量在哪里呢?从这个视角看,她是不是丧失了独立女性的特质?
钟求是解析说,一个人精神的崩溃,就容易在生活当中滑行。杜怡后来在杭州的那一段,说明她还是一个比较坚韧的人,最终坚持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往前走。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能够寻找到一种内心的自强,或者也可以说我们怎么在理想当中去平衡世俗的裹挟?钟求是不无感慨地说,去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个作家的想象能力很重要,作品往往要靠想象力来支撑。余华曾经说过一句话:强劲的想象能够产生事实。钟求是为《等待呼吸》做了很多功课,对主人公生活当中的细节掌握之后,展开自己的合乎逻辑的想象。《等待呼吸》写了快两年,从2017年春天写到2019年春天。书稿写成之后,他又去了一次莫斯科,到小说当中的场景如莫斯科大学、阿尔巴特街等街道走了一遍,他希望这本书是能压得住岁月的作品。
《等待呼吸》在叙事方面也是比较先锋的,“我你他”三个人称都有,可以拓展人的思想非常之多,可以看得出来作者的用心良苦。钟求是在鲁奖感言中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年少时诞生的文学初心,更不要忘了面对生命逝去时形成的文学决心!(文/梁平 图/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