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南京女科学家 打通“脑接口”重构“视幻觉世界”
为庆祝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日前,“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南京科协大讲堂·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宣讲会”举行。现场多位科技工作者讲述了自己攻坚克难,为国家填补空白、开创领域先河的故事。中国电科首席专家尹奎英便是其中一位。她做出可用意念控制的机械手,给残障人士带来福音;她拒绝2000万天使投资,世界首创打通“脑接口”构造“视幻觉世界”……
拒绝2000万天使投资:“就喜欢实验室”
“我博士是学雷达的,博士毕业入职十四所以后就一直从事雷达系统性能的提升工作。我自己是属于天性特别喜欢科研,长期担任重大型号的算法设计师,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尹奎英表示,后来在师傅王德纯的带领下,她将雷达技术服务民生。
“我师傅是雷达测控领域的奠基人,他有一次去医院看一个老朋友,那个老朋友因为呼吸暂停去检查,我师傅回来就让我研发一个能远程探测呼吸的雷达。”尽管年轻的尹奎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发明有多重要,但还是按照师傅的想法去实现了一款生命探测仪,“我给它起了个名,叫悬丝诊脉。”
2015年底熠星大赛,她带着一大一小两个雷达去参加比赛,获得了2000万的支持,成为当年获得天使投资最高的项目。然而尹奎英拒绝了这笔投资,她说:“我没要这笔投资,因为我就喜欢实验室,更喜欢做算法设计师。”
用意念控制机械手,“灵犀手”为残障人士带来福音
2016年初,尹奎英的师傅病重去世,这是成年之后的尹奎英第一次面对身边人的死亡:“我师傅是肺癌骨转移,最后非常痛苦,所以我想能不能做一个意念控制的外骨骼,让失能人群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但是从大工业上的一环转向一个全序列体系非常艰难。做雷达,他们所有七十多年积累下来的全面产业链,而“灵犀手”的本质是将人的动作、行为甚至是思想活动抽象成一个信号处理过程,涉及到很多交叉技术领域,尤其是生物信息的稳定提取是国际公认的难点,也是这个技术研究多年一直走不出实验室的原因。
但尹奎英他们最终还是做出来了。只要手臂套上传感器手环,没有任何电线相连,仅凭“意念”,就可以让机械手的每一根手指做出动作。这只特殊的手将人的思想活动抽象成一个信号处理过程,利用生物信号处理算法,借助机械手完成脑部动作指令,可以帮助残疾人完成吃饭、喝水等日常动作。残障人士只要简单训练20分钟,就可以熟练实现十多个动作,比如说拿个杯子,系个鞋带,拉个拉锁,吃饭拿个馒头等。
“灵犀手”先后参加了世界雷达展、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装发第五届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2021年获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SAIL奖TOP30。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专程到实验室交流,并确定后期与十四所人脑机实验室进行长期合作。
将幻觉世界重构 开启心灵的虚拟世界之旅
元宇宙的终极愿景是建立一个能够与现实平起平坐的电子世界,把现实中能够做的事情都搬到电子世界完成。
“我想做个脑电波项目,能不能批点经费?”尹奎英鼓足勇气向单位提出这个“非常规”申请时,自己都捏着一把汗。“我们单位是做雷达的,和生物脑电波技术根本不相干,从来没有人做这个。”但当她拿着方案向领导汇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反对,批了30万元启动资金。“很庆幸我在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单位,无条件支持创新。”尹奎英说。由此,十四所第一个脑电波项目应运而生,正式开启了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探索。
尹奎英和团队成员的创新一直在持续。2021年他们实现了脑电视觉重构技术,2022年他们又进入视幻觉领域,开启美丽心灵的虚拟世界之旅,同时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将幻觉重构出来。在屏幕上,记者看到,戴上一个“帽子”,你脑中所想的图像,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尹奎英介绍,新型的能够与人协同的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具有人类综合利用多种背景知识进行复杂数据分析能力。在未来人工智能类脑算法、雷达、医疗等科学研究中具有巨大能量。不仅如此,在阿兹海默症的干预治疗领域,尹奎英还研发了经颅磁治疗脑导航技术,打破了此领域国内的空白:“因为头是隔着头骨的,医生在干预的时候,会拿经颅磁去刺激靶点,基本上靠经验,我们现在把大脑数据重建之后,把靶点标好,从外面可以透视,知道位置在哪,就是精准治疗。”目前,这套阿尔茨海默症非创伤性阶段评估和全脑导航的诊疗方案,已经在南京脑科医院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将筛查确诊的早期患者病发时间延后5到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