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妹》营造浓浓“居家感” 鲁奖得主黄咏梅南京解读新作

新浪江苏
关注
分享会现场
2022年3月12日下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浙江作家黄咏梅携最新小说精选集《小姐妹》现身南京《去掉引号里的“我”》的学术性主题分享会。

作家黄咏梅
评论家、江苏理工学院李徽昭教授、四川省委宣传部文产中心文化艺术发展中信基金会秘书长魏超、西善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如铁、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亮等出席了分享会。
黄咏梅祖籍广西梧州,后定居杭州。她谈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是从对南京的回眸开始的,这自然而然地淡化了自己与现场读者的陌生感。她的长篇小说《一本正经》发表于江苏文学期刊《钟山》(2004年长篇小说增刊A卷),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2014年发表在《钟山》元月刊。
伴随着《父亲的后视镜》跻身鲁迅文学奖,《把梦想喂肥》《隐身登录》《给猫留门》《少爷威威》等层出不穷,满满都是人间烟火气。她先后荣获汪曾祺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林斤澜优秀短篇小说家奖、北京文学奖等,势不可当。一时间,黄咏梅的作品仿佛成了人物与时代大事年表,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看见人物,读懂时代。

评论家李徽昭
李徽昭作为学术主持,阅读和研究了黄咏梅包括《小姐妹》在内的大量作品。他评析说,《小姐妹》中收录的《睡莲失眠》《跑风》《小姨》《证据》《表弟》等7部小说,书写了与共和国同龄的司机父亲通过后视镜打开的另一番人生;在茶馆编织谎言、为自己的生活着色的女性;坚持正义与尊严、把自己活成一面旗帜的小姨,等等。她把笔触延伸至社会熟龄人群,试图安放人性深处共通的情感与命运。

嘉宾王章文
作为小说作者,黄咏梅以文学的魅力诠释自己的人生理解:我们这些侥幸被厄运放过的人,应该重新认知,人到底该怎样活出应有的价值!
黄咏梅坦言,《小姐妹》的小说通过熟人、闺蜜、亲眷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是自己的设计。她希望在阅读上给读者营造一种“居家感”,也可以视之为“日常感”。如果读者在看完《小姐妹》后,内心深处能产生“我家就有这样一个小姨”“我家的弟弟就像那个表弟”之类的心动,她就会有欣慰感。
李徽昭和黄咏梅谈及“记忆最深或者影响最大的文学形象”,黄咏梅直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她认为,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即使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嘉宾魏超
随着现场的气氛越发宽松,李徽昭直言不讳地向黄咏梅提问:你的小说当中会呈现出一种孤独、忧郁、幻想,您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种情形吗?
黄咏梅说:“我有时候也说不清楚为什么笔下总有这样的人物。其实我跟很多作家朋友也交流过,但是我想如果没有这种情绪,我觉得可能我就不一定会坚持写作那么多年,就是说这种孤独和忧郁,一方面成就了一个作家,让我能够沉下心来想想内心的东西,追问一些人所应该终极追问的东西,否则,我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固执。我情绪不好时就阅读、写作,写作的过程不一定能治愈我自己的孤独和忧郁,但一定是会让我明白这种东西来自于哪里?不会让我焦虑,我会很坦然地去接受这样的一个状态。

闫嘉鑫同学
整场交流中,黄咏梅对主题“去掉引号里的‘我’”作了阐述。小说家的生活跟小说里面呈现出来的是两个“我”,一定要有一个区分。“比如《父亲的后视镜》,首先这个小说视角是我,是一个女孩子、一个女人的角度看父亲。我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会经常在我的情感深处去打量我父亲,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作品的驾驭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没有露出女性的破绽。毕竟很多女性写男性,包括男性写女性,总会有些硬伤的东西在里面,有些称呼和动作,很明显女性不会那样去做的。”她笑着说。

嘉宾们与部分读者留影
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王章文,用四川话朗读《小姐妹》中的节选,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西善花苑分校四年级3班闫嘉鑫同学也登台分享了《小姐妹》的精彩章节,这些场景也构成了分享会的动情画面。(文/梁平 郑磊 图/范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