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资讯

以案解骗:盘点2021诈骗套路

法治周末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1年,注定是反诈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从公安部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到“两高一部”出台《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再到持续开展全民反诈活动,面对现今呈现跨国境、链条化、骗术多、被害众、钱款巨等特点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一年,国家打击惩治力度空前。

回顾这一年的反诈之路,《法治周末》以案解骗,揭开骗局的面纱。

  兼职刷单:以交押金等形式骗取钱财

案例:2021年6月,江苏淮安的李先生看到一则兼职招聘广告——只需在家动手包装牙刷等小东西,就能赚取手工费,这样的工作很适合自己在家赋闲的妹妹。然而,在联系“上家”并交纳了一笔600多元的材料费后,“上家”就消失了。

“足不出户就能赚钱”“简单简直实现财富自由”……这些宣传语时常出现在网络平台中,不法分子正是利用求职者、学生和宝妈想要赚钱的心理,以交押金、材料费等形式骗取受害人钱财。更有甚者会让受害人前期尝到甜头,返还一部分押金和工钱,但如果想要赚更多,就必须按照骗子的要求,交更多的押金或材料费。

点评:在就业压力面前,一定擦亮眼睛,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尽量到正规的网站、人才中心、中介机构和政府举办的招聘会应聘,一旦发现被骗,要注意留下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求助。

注销校园贷:转到指定账户需谨慎

案例:“你是不是办理过校园贷?请配合我们注销。”

24岁的小白,刚毕业参加工作不足一年。2021年6月22日,小白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宝金融客服”的电话,询问她是否曾在某大学读书,在上学期间注册过某金融的学生账号,随后称现在需要紧急注销,若不注销,不仅要交纳高额滞纳金,还会对个人征信有影响。

小白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确实注册过账户,但对方不给他反应的时间,直接让小白下载了“云视讯”APP。在添加了客服“陈经理”的QQ后,“陈经理”通过云视讯与小白语音连线,并要求他共享手机画面,远程指导操作,随后分别在“微粒贷“和“分期乐”贷款共16000元转到“陈经理”的指定账户,当小白被要求继续贷款时,方醒悟被骗,后报警。

点评:据国家反诈中心统计,从2020年到去年4月,“注销校园贷”骗局共发生了5.1万起,损失金额26.5亿元。今年以来,不少金融借贷平台已经开启延迟放款、客服劝阻等反诈模式,如美团金服反诈劝阻团队在过去一年成功劝阻2万名用户,挽回直接损失超过3亿元。

冒充客服:订单异常骗局

案例:2021年12月21日,甘肃省张掖市的胡某接到自称是某网购平台“客服”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其网购面膜某含量超标,现进行退款。胡某添加对方为好友并扫描二维码进入一页面,在填入自己支付宝账号及个人信息并向对方提供收到的手机验证码后,对方让胡女士等待退款,几小时后,胡某发现自己支付宝余额被全部转空,遂报警。

除此之外,不法分子的常用话术还有“误充值为VIP需要退款”“快递丢失进行赔偿”“订单异常需退款”等。骗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谎称退款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而受害者往往容易因诈骗分子能说出准确无误的购物信息放松警惕。

点评:正规网购平台的退款都会在顾客的支付账户中原路退回,并不需要消费者到其他社交软件或网站上进行操作,如接到类似电话可先与自己购买过物品的客服联系辨别真伪,并多方核实。

拼团返利:暗藏庞氏骗局

案例:一件商品通过“拼团”模式购买,不仅能够以优惠价格入手,还能从中获得返利,你会选择入手吗?

2021年年初,江苏省盐城市民薛阿姨在退休后通过微信投资群选择加入了某拼团返利APP的“投资”,却因为“手慢”,高价买回了一堆并不需要的商品。

这类拼团中,普通用户交纳一定“会费”进行拼团,拼得越多、买得越多,就能获得“升级”,收益也就越高。不仅如此,拼团投资还有“发展下线”的玩法——发展有效用户越多,收益分成也越高。然而,众多参与拼团的“投资者”表示,自己所参与过的拼团项目要么无法提现,商品也未收到过,要么只能提取收益,本金则被套牢。

目前,多家拼团返利APP已经爆雷,四川、湖北、杭州等地警方也对相关公司进行了立案侦查。

点评:近年来,“拼团返利”APP开始流行,然而这些打着投资赚钱旗号的软件,很多是“庞氏骗局”式的资金盘。

这些拼团返利APP不过是“兼职刷单”的另一件外衣,不法分子们的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还是进入了想赚钱先充值、无法提现的套路中。广大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一定要擦亮双眼,拒绝高额返利的诱惑,在投资受损,或无法辨别纠纷还是诈骗时,请向警方求助。

养老诈骗:打着“养老银行”名号吸引老年人

案例:在“银发经济”兴起的同时,一部分不法分子的眼光放到了老年群体上。

骗子们打着“关爱老人”“服务老人”的旗号,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养老银行”等形式,骗取老年人的养老钱。

59岁的高某就被“忽悠”抵押房产投资以养老,抵押代理人在高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房屋出售,结果养老不成反丢房。

此前上海投资养老院一案引发不小的轰动。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院等项目为名,承诺保本付息并许以高额利率,骗取老年人的信任,诈骗其钱财。此外,不法分子还抓住部分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采取现场发放米面油福利等形式,诱导老年人投资消费,进行诈骗。

更有甚者,在注册公司时将公司名注册为“某某养老银行有限公司”,利用老年人法律知识的欠缺,打出“养老银行”的名号吸引老年人前来存款。

点评:针对老年人宣传反诈知识,不仅需要子女晚辈的劝导教育,更需要街道社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子女们不仅可以引导父母多看法治节目,更应该主动帮老年人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街道社区也应当定期开展对商铺的抽查,并针对老年人进行反诈宣传教育。

福利送礼:利用短视频台诈骗

案例:“给我的粉丝宝宝们送上福利,快快扫码加入微信群吧。”

2021年3月16日,北京市民田某的女儿在家中刷短视频时,被犯罪嫌疑人以送泥工艺品为噱头,邀请其扫码加入了一个微信福利群。在微信群中,不法分子声称先发红包再退给女孩,随后发送警察制服工作证照片,多次威胁恐吓、诱骗女孩发送红包。

近些年来,随着用户在网时长的不断增长,网络诈骗逐渐成为案发频率最高的网络犯罪行为之一。而骗子们也从购物平台、支付平台到社交网络,再辗转到短视频平台,网络诈骗紧追流量趋势。

不仅是普通用户,许多主播网红也深受其害。

2020年8月,石家庄一位女主播报案称自己被骗,去年三四月,她在直播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暖心大哥”,这位“暖心大哥”每天到她的直播间给她刷礼物,也会陪她聊天,对她嘘寒问暖,生活上给她很多问候,在进一步相处之后,这位大哥便开始以各种理由向她借钱,在拿到钱之后,“暖心大哥”却消失了。

点评:目前,国家反诈中心已经入驻各类短视频平台,通过情景短剧的形式,向网友普及反诈知识。相比起传统的线下反诈宣传,这类线上平台的反诈输出,形式更为新颖、更能吸引用户主动观看。

游戏充值:“游戏托”钻空子

案例:去年,数据分析平台Sensor Tower发布的11月全球手游收入排行榜,《PUBG移动版》和《和平精英》位居榜首,在11月份共盈利2.54亿美元;米哈游的《原神》排名第二,11月收入为2.07亿美元,相较于去年11月增长了47%。如此庞大的充值数据,自然引起了不法分子的关注。

央视新闻曾报道了一起以恋爱交友为噱头诱导受害者在游戏中付费充值的典型案例,警方更是顺藤摸瓜捣毁了一个涉案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的跨省诈骗团伙,而作为灰色产业链上游的游戏开发和运营公司,也被实锤参与其中。

苏州的李先生在网恋“女友”的推荐下,下载并安装了一款新上线的游戏,为了满足“女友”在游戏中的需求,李先生多次充值购买装备、游戏道具。然而,随着李先生渐渐放缓了充值的脚步,“女友”删除了李先生的微信好友。

点评:还有不法分子打着“低价充值”“官方代充”的旗号,诱骗游戏玩家到自己的平台对游戏进行充值,随后便会以信息填错、资金冻结等理由让受害者继续充值“平台币”或“解冻金”。

广大玩家应注意,游戏消费要量力而行,不要轻信“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买卖游戏道具需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此外,面对陌生人的盛情邀请,应理性辨别,勿让“游戏托”钻了空子。

“杀猪盘”:网恋背后的诈骗大网

案例:通过社交平台、游戏等媒介,认识男神女神,并成为朋友最终获得“甜甜的爱情”是众多年轻人现下流行的交友方式。然而“网恋”背后,却有不法分子织出的一张诈骗大网。

2021年12月23日、24日,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蒋某某等23人诈骗一案,本案系典型“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案,被害人波及全国各地,诈骗金额高达1670余万元。

所谓“杀猪盘”,其实就是不法分子通过多种社交软件、网站结识被害人,骗取被害人感情信任后,以恋爱、挣钱为由,引诱被害人进入该集团提供的虚拟网站投资理财或者博彩投注,采用分提成、升级会员获利等方式,诱骗被害人不断投资、投注、充值,进而实施诈骗活动。

点评:不法分子的诈骗流程和话术都经过精心设计,针对不同人群“对症施策”。每一位“杀猪盘”的受害者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伤痛故事,他们为“网上情缘”付出全身心的真情与巨大代价,最后落得人财两空名誉扫地,身心的创痛可能一辈子都很难痊愈。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与教训,希望能给大家以警示与思索。

裸聊陷阱:“不雅视频”的威胁

案例:如果说“杀猪盘”的受害对象大多为女性,那么裸聊敲诈则是针对男性的一种骗术。

2021年12月23日,洛阳市的王某在玩QQ时,有女网友主动添加他为好友,他通过后便和对方聊天。

聊天中,在对方诱惑下,王某答应与对方玩点刺激的。于是,对方给他发送了一个名为“私密空间”的App安装包和聊天房间号。他在手机安装后,俩人在聊天室里开启了裸聊模式。

不到一分钟,对方就把王某的不雅视频发过来,威胁王某“出点血”花钱消灾,不然就把他的不雅视频群发给通讯录上的所有人和各大网站。

见王某迟迟没有回应,对方又把他手机里的通讯录、相册信息发了过来,他立马慌了。最终,对方让王某转账4888元,“承诺”钱到账,就会将这些不雅视频删除。

点评:“裸聊敲诈”与其他欺诈手段相比,相对特殊。受害人为了顾及“面子”,让骗子删除自己的不雅视频,避免被“爆”通讯录,往往会“心甘情愿”地任由骗子宰割,被骗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敲诈勒索。在日常生活中,防范此类诈骗的最好办法,就是洁身自好,不要盲目轻信、转账,并保护好自己的重要信息。

招聘套路贷:招聘台等应避免沦为犯罪工具

案例:2021年9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涉“美丽贷”诈骗案件,被害人明明是去应聘月薪8万元的助理工作,没想到却陷入了骗局。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通过在招聘平台发布高薪信息吸引求职者面试,“面试”时要求求职者在医美机构提升颜值,进而诱导求职者在贷款平台办理“美容贷”,求职者医美后编造谎言“玩消失”等4个步骤,对女性应聘者实施诈骗。

这些以招聘为名进行套路贷的案件,较为典型的还有“培训贷”和针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的“汽车贷”。具体而言,这些骗术都是通过招聘面试的受害者,随后以“岗位培训”“购买合作车享受补贴”等理由骗取受害者的钱款。

点评:在法律界人士看来,此类案件中,招聘平台、医疗美容机构、购车公司、贷款平台都应该履行谨慎地审核义务,避免沦为诈骗分子的犯罪工具。目前,最高检、北京市金融监管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都发出了意见或提示,要求平台加强监管风控,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冒充公检法:“安全账户”不安全

案例:“你好,我是公安局的。你涉嫌经济犯罪,请你配合调查,别挂电话,照我说的做……”

普通人接到此类电话大多会心中一惊,由于害怕自己真的面临牢狱之灾,一不小心便掉入了骗子的陷阱中。

2021年4月10日,家住分宜县杨桥镇的李某报案称: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市公安局的电话,称李某的身份证被人盗用,在上海工商银行办了银行卡用来洗钱,洗钱金额达300多万元,要求李某配合调查,如不配合调查将面临牢狱之灾,李某感到害怕就按照对方的要求添加了对方微信,对方提出要将李某所有钱转至安全账户进行核查,核查清楚之后会自动返还,李某将其银行卡共1.42万元转入对方安全账户后,发现被骗。

诈骗分子通常会扮演“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制作所谓“警官证”“逮捕证”“通缉令”“传票”等进一步迷惑和恐吓受害人,打着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的幌子,要求受害人“自证清白”,迫使受害人一步步掉进陷阱里,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或汇总至一账户配合调查,或需要在网页、下载App填写注册个人信息以证清白。

此外,不法分子为了防止反诈预警电话的呼入,还会要求受害人“保密”并拒绝接听其他电话。

点评:“冒充公检法”是成功率最高的骗术,然而,真正的“公检法”有能力直接找到本人了解情况,而不是通过电话等方式调查。所谓的“通缉令”等文件,也属于涉密文件,并不可能通过互联网直接传播。

正如反诈宣传中反复提到的那样,如果你真的犯了罪,“公检法”提前给你打电话,是怕你跑得不够远吗?

充值暗雷:黑灰产业链已形成

案例:“单日体验1元,VIP影片随心看”,为了观看“不可描述”的视频,用户线上支付1元进行充值,收到短信才发觉被扣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这是中了“暗雷”的算计,2021年以来,上海、湖北、辽宁等地警方接连破获多起“暗雷”案件,犯罪嫌疑人分布全国各地进行团伙作案,受害者甚广,涉案金额基本都达数十万元。

“暗雷”是网络黑产技术不断升级的又一衍生物。不法分子通过色情视频、虚假刷单等手段,诱骗用户下载非法APP,通过技术手段篡改页面,让用户看到的支付金额与实际扣款的金额不符,来获取用户钱财。

“暗雷”团队的分工一般很明确,分为软件制作,包括前端APP开发和账户、资金等后台管理;以及引流人员,在论坛、QQ群、贴吧等发APP下载链接。用户在下载安装非法APP后,观看色情视频时会不停地弹出付费页面,这个页面实际是被用技术手段封装的一个页面,看似支付1元,实际支付几百元,当用户支付成功后,钱款就会流入第三方直播或短视频平台。

点评:目前,网络诈骗等黑灰产手段多样化、技术化、规模甚至形成公司化,这既需要警方与技术平台方通力合作,也是对互联网平台内部筛查和风控等技术能力的考验。

破解防沉迷:对网瘾少年诈骗

案例:2021年8月31日,应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网络游戏“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上线。此后,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的账号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点到21点进入游戏。

不愿成为“一小时选手”的未成年玩家,想方设法突破限制,偷偷溜进峡谷。不法分子看中商机,声称能够“破解防沉迷”,精准定位“网瘾少年”进行诈骗,但因为被骗金额小、害怕家长责备各种原因,被骗者往往少有报案。

在2021年3月29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当天,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在举行的网络安全公开课上透露,自2020年以来,为“破解防沉迷系统”而遭诈骗的未成年人接近10万人,仅无锡警方就收到近百起报案。

点评:不法分子租用服务器搭建所谓的“防沉迷解除”网站,宣称只要扫码支付10元至50元不等的费用,就可以帮助未成年人解除在玩游戏时所受到的时间限制。随后,骗子通过直播短视频、百度贴吧等方式发送广告进行推广,吸引“网瘾少年”。

“防沉迷系统”本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机制,如今却成了犯罪分子眼中的“商机”,这不仅需要家长的关注,更需要警企合作进行反诈。

天下骗术,不止于此。除去前文中提到的骗术之外,常见的还有“冒充好友借款”“迷信诈骗”“推销套路”等。不仅是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成了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以湖北为例,湖北省反诈中心相关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5月,电诈案件受骗人最多的是以“80后”“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群体,合计占比超过75%。

然而,这些骗术归根结底都是同一套路,广大读者应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保护好自己的关键信息,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下载非正规平台的App。如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应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或拨打96110进行核实。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