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国家级“小巨人”!双良“专精特新”领跑细分赛道
新浪江苏
关注近日,江苏双良冷却系统有限公司成功获评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双良“专精特新”版图再添关键一员。至此,双良集团已形成“3家国家级+9家省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矩阵。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多数企业仍在探索细分领域的突破路径,双良为何能培育出数量可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答案藏在其数十年如一日对“专精特新”核心逻辑的坚守中:不追逐短期热点、不盲目跨界扩张,以“专注”立本、以“创新 破局、以“细分”领跑,将每一个业务板块都打磨成行业标杆。
专注实业:锚定核心赛道
双良的“专精”基因,从创业之初便已植根。1982 年,双良以溴化锂制冷装备创业起家,锚定“省电”的市场痛点,进入节能装备赛道。此后四十余年,双良始终围绕“能源与环境”的核心主线拓展,从传统的节能节水装备,逐步延伸至清洁能源(光伏、氢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每一次业务拓展都基于原有技术积累,从未脱离制造主业的根基。
这种“专注实业、只求精深”的定力,成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土壤。以此次获评殊荣的双良冷却为例,其深耕空冷系统多年,聚焦电力、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的冷却需求,不与同行比拼“全产业链布局”,而是专注于空冷技术的迭代与优化,最终凭借技术专业性,入选国家级名单。而双良的另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其多晶硅还原炉设备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实现65%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正是这种对细分赛道的深度聚焦,让双良旗下的企业得以在专业领域积累足够的技术与市场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矢志创新:铸就科技标杆
“失败不追究,成功给重奖”,“科研经费优先于生产流动资金,需要多少给多少”。多年来,双良始终将创新放在核心位置,成为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而言,“创新”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产品技术、工艺优化的每一个细节——双良的创新,始终围绕“解决行业痛点、突破技术瓶颈”展开。
在节能装备领域,双良针对工业与公建领域的冷热需求,研发出溴冷机、热泵、空冷塔、循环水冷却系统等产品,换热器在高端空分领域领跑行业,是西门子、埃维能、林德、法液空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长期供应商;在氢能赛道,双良碱性水电解槽已入选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名单,公司研发出当前世界单体产氢规模最大的5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并成功拿下阿曼联合太阳能项目、ACME日产300吨绿氨项目、龙源阿拉善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闳扬福海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等多个标杆项目,实现从技术引领到市场落地的闭环。
细分领跑:做透每个领域
双良内部有一项要求:“每进入一个行业,都要达到行业前三强”。这一“极致化”的发展标准,正是专精特新做优做强核心要义的体现。不过分追求“大而全”,而是致力于“小而精”,在细分领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从现有布局来看,双良旗下的企业在各自赛道几乎都占据头部位置。这种细分领域领跑的能力,不仅源于技术积累,更来自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以液冷技术为例,面对储能电站、智算中心等新兴市场的冷却需求,双良依托自身在冷却系统领域的多年积淀,针对性推出集中式均衡智冷解决方案,成功实现市场突破,助力银川天云智算中心建成国内首个集绿电、光能、风能、电厂余热多能互补的近“零碳”数据中心。这种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让双良的每一个业务方向,都能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明确的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双良的经验证明,专精特新并非短期冲刺的结果,而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唯有坚守实业、深耕技术、聚焦细分,才能在行业周期中站稳脚跟,在转型升级中抢占先机。对于更多制造企业而言,双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仅是一份荣誉清单,更是一套可借鉴的发展方法论:以“专”破局、以“精”立身、以“特”铸魂,以“新”致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专精特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