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融共兴的盐城密码

新浪江苏
关注暮夏初秋,候鸟南飞拉开帷幕,盐城黄海湿地迎来一年中最绚丽的时节。
作为全球九大迁飞通道中最繁忙一条——“东亚—澳大利西亚”的重要驿站,每年数百万候鸟在此“集结”,上演一幕幕“鸟浪”奇观。
这里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往复潮汐的馈赠、丰茂水草的滋养,化育万物共生的生灵之境;穿越39载岁月、39头麋鹿回归壮大的传奇,谱就全球瞩目的生命赞歌。
人类逐水而居、聚邑成城。于此方天地,“国际湿地”与“沿海绿城”有机叠加,奏响万象和鸣的生态乐章;自然之力与生态智慧相生相融,成就动能永续的绿色产业;优秀传统与红色血脉的沁润淬炼,熔铸气和韵长的文化风采。
万物并育和合生。
2025全球滨海论坛召开之际,踏访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盐城,开启一场城与自然、城与产业、城与文化关系的探寻之旅。
万象和鸣 城与自然和谐共栖

日出时分的东台条子泥湿地(2023年9月1日摄) 季春鹏摄/本刊
从高空俯瞰盐城黄海湿地,广袤滩涂上,赭红、金黄、黛青等色块层层铺展,有如多彩的调色盘。潮汐和大陆碰撞出的这片滩涂,呈扇形匍匐伸展,至今仍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海生长,塑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
万羽翔集、鸟鸣鹿呦,这里演绎着海陆空三重生态的绝美交响。
站在条子泥湿地公园的观鸟台极目远望,当海风劲吹、潮水漫涨,连片的苇浪起伏、摇曳生姿,成群的鸥鸟腾空而起、遮天蔽日。拉近镜头,可见水光潋滟间,丹顶鹤振翅掠过芦苇荡,白鹭悠闲站立鹿背上……无数生命汇于同一时空,交织出磅礴的生命律动。
4550多平方公里的盐城黄海湿地,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每年数百万候鸟歇脚,约十万只留下越冬、繁衍。这里是黑脸琵鹭、彩鹮、黑嘴鸥等30多种珍稀濒危鸟类的庇护所。全球范围内仅存的约700只勺嘴鹬,近半选择在此换羽觅食。
海潮涨落间,潮汐往复冲刷雕刻出无数水道,像数不清的参天巨树在滩面形成“潮汐森林”。蜿蜒的潮沟如巨树枝桠,成为海陆间物质、营养和能量交换的通道,滋养无数生命。
这片一望无际的原生滩涂,涨潮时整片隐没于海水之下,退潮后则成为候鸟觅食的天堂。当赶海的渔民用蛏勾子铲出淤泥,带出蕴藏着的大量底栖生物,人在前面挖,鸟在后面吃,人和鸟对自然的馈赠各取所需。
万物并育,生生不息。这里描绘了人与自然和美与共的诗意画卷。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条子泥湿地是其核心区之一,盐城守护生境的初心愈发坚定。
来到滩涂上的川水湾,不时有大批鸟儿从空中飞过,我国首个在海岸带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仍在推进。经过一年多精心修复,曾经的养殖区与干涸岸线重现滨海湿地的原始风貌,迎来大批水鸟和成群麋鹿。
放弃百万亩滩涂围垦,主动划定生态红线,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修复生态……人与湿地相伴千年,盐城正着力打造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
守望湿地家园,涵养自然生境;护卫生命通道,呵护美丽迁徙。
位于东台市的竹根沙海上风电通道,为避免架空线路干扰候鸟迁飞,最终选择成本更高的电缆隧道方案。当地一些新建项目不仅要环评,还要“鸟评”,并引导风电场安装“探鸟雷达”,根据鸟情控制风机运转、减少对鸟类的影响。
既平衡人与鸟的关系,也调节鸟与兽的距离。当黑嘴鸥和麋鹿青睐同一块水草丰美之地,麋鹿的踩踏不经意间就会破坏鸟巢和鸟蛋,当地在黑嘴鸥繁衍区修起17公里长的生态围网,待繁殖期过后再开放。
粗短下弯的喙部、黑色的顶冠、栗褐羽毛布满黑点斑……8月9日,在一处海堤林带,盐城市观鸟协会调查队员首次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鳽。如今,在盐城可以遇见全国近1/3的鸟类,有记录的鸟类增至近450种,较两年前再增十余种。
庇佑鸟类的生息繁衍,也守候物种的重生壮大。
行走在沿海公路,不时能看到成群麋鹿在滩涂上觅食、嬉戏。20世纪初在中国绝迹的这一物种,曾在中国生活数百万年。1986年,从英国引进的39头麋鹿,来到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归其野生祖先曾栖息的沿海滩涂。

盐城市东台条子泥湿地拍摄的麋鹿(2024年10月29日摄) 李博摄/本刊
为迎接麋鹿提前改造环境,日夜轮值迎来首头鹿仔,精挑细选放归自然……在荒无人烟、不通水电的草滩,初代“守鹿人”从摸清麋鹿的习性和胃口做起,开启“物种重引入”这一复杂的科学实践。
人工扩群-野化训练-自然繁衍,一代代人悉心培育陪伴,这里麋鹿种群已壮大至8502头,其中野生麋鹿达3600多头,不仅成为全球最大麋鹿基因宝库,还向国内25个地区输送、实行迁地保护。北至内蒙古大青山,南至洞庭湖畔,都可见大丰麋鹿及后代的身影。
道法自然,万象和鸣。这里正建设城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美丽家园。
如碧色丝带穿越2/3市域,开挖于唐宋时期的串场河全长200多千米,曾是串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如今,行走两岸,只见绿树成荫、步步生景,既是新的禽鸟天堂,也是市民日常好去处。
这座湿地上诞生的城市,野生麋鹿群与繁忙港口、村镇农庄比邻而居,万千禽鸟与现代城市、工业园区共生共荣。从保护区内到保护区外,从城市建设到生产生活,生态实践不断拓展。
乘船驶入大纵湖的芦荡迷宫,120余种植物形成一道道天然“围墙”,船行其间,鸟鸣阵阵,宛若穿梭绿色秘境。这里湖面开阔、水质澄澈、植被丰茂,构成典型的里下河湿地景观。退渔还湖、渔民搬迁、水上拆违……随着近年湿地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百万水鸟飞平湖”的壮阔画面再现。
穿行盐城各地,生态新画卷次第展开:黄海新区新生河周围,经盐碱地造林绿化改造,成片耐盐树种染绿荒滩。东台165公里的一、二线海堤林带全部合龙,平均造林宽度60米,成为沿海一道亮丽的绿色长廊……
延展青绿,培厚生态家底;从“零”开始,探路绿色生产生活。
专线直供企业,让每吨碳都有迹可循——2024年底,全国首条10千伏“绿电专线”海韵线建成投运,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基于国网架构的绿电物理可溯源的产业园区。作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正在射阳、大丰、滨海3县试点打造零碳产业园,竞逐零碳新蓝海。
越来越多尝到生态甜头的盐城人,形成保护共识,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小事做起。走进射阳港“零碳社区”,可见零碳巴士在社区穿梭,居民自觉践行零碳行为公约,绿色积分可兑换日常用品。零碳长廊、零碳公园、零碳公交、零碳市政……诸多场景在盐城落地应用,让零碳生活走进现实。
“我的家是他筑起的一块小地方,到处都是飞鸟,全部是绿的……”2025年春晚合唱歌曲《我的家》中,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陈皓玉抱着网红丹顶鹤“加利福尼亚”玩偶,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者们共同唱响“黄海湿地”篇章。清新的旋律,流淌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优美乐章。
动能永续 城与产业互融共进
盐城,这片生态沃土,不仅养育了万千物种,也提供了绿色发展的独特禀赋。沿着盐城绵延582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一路行驶,另一道风景涌入眼帘:碧波潮涌间,“白色风车”悠悠旋转,捕捉大气的动能;无垠滩涂中,光伏矩阵静默承辉,汲取阳光的精华。在这里,自然之力与生态智慧相生相融,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行不悖。

在盐城滨海拍摄的风电、光伏设施(2023年9月3日摄) 季春鹏摄/本刊
化自然“风光”成产业风景,构筑动能永续的绿色产业。
近海的风以每秒超7.6米的速度掠过这片土地,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年均光照时间2280小时左右、太阳辐射总量达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大自然慷慨的馈赠,让这里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和理想的光伏发电基地。
“绿色动能”奔涌不息,追风逐光孜孜以求。呼啸海风和灿烂阳光,成就长三角地区首个2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从2009年首个陆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到2016年全国首个商业运营海上风电项目投运,再到2020年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力发电场并网运行……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达573万千瓦,约占全国12.8%,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自然风光无限,“风光”产业勃发。数月前,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在中车射阳基地下线,风轮直径达26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单机年输出清洁电能可满足约3.7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聚企成链,聚链成群。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风电龙头集聚起全产业链,在此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生产了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20%的叶片;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相继落户,成就光伏综合产能全国首位的城市……新能源产业积厚成势,将盐城坐标嵌入世界新能源产业版图。
建成超百万千瓦级电网侧储能群,建设国内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推进“东数绿算”试点示范……在自然风口绘就城市产业风景,盐城仍在奋力奔跑。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践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新能源叠加新制造,构筑起盐城绿色低碳产业的骨骼。在更广泛的制造领域,生态实践正贯穿从原料、生产到能源的全链条。
步入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的10万锭绿色智能工厂,只见丝线相织、纫海飞梭。凭借数百台绿色环保智能纺纱设备,这里的生产效率提高近30%、综合能耗下降超10%,并依托智能微电网实现年减碳过万吨,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盐城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8家,省级110家。
产业添一抹绿色,生态增十分红利,二者在博弈中走向共生。
“这里是鸟儿的家园,更是我们的宝藏。”紧邻条子泥的巴斗村听海民宿两层小楼独门独院,54间生态主题客房各具特色。民宿负责人李秀芹把海边旅馆改造成“观鸟主题驿站”,走上特色发展之路。看海潮、观海鸟、品海鲜,住渔家、享渔趣、游渔村,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之一。
“风光”即能源,生态即产品。盐城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将沉睡的自然宝藏转化为强劲的发展优势。
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有149种鸟类在此繁衍,当地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近百名村民创业就业;荷兰花海以四季花景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超300万人次,通过“农旅+种球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个村、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2024年,盐城接待境内外游客5614万人次,同比增长1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近600亿元,同比增长11.7%。
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的实践,在这里不断丰富:率先构建起“蓝碳银行”交易体系,推出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融资逾亿元;将“盐田稻米”“湿地碳汇”等生态品牌与麋鹿、丹顶鹤串联,打造世遗文旅产品IP……
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建构绿色低碳创新体系。
西伏河畔,一座以巨型“风车”为标志的现代化园区——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正全速驰骋于绿色发展的新赛道。漫步其间,可感受到“一域科创”中蕴藏的发展雄心。
一栋楼宇衔接上下游,展现创新协同之效。楼下,金风科技锚定风电整机前沿技术研究攻关,将80米以上叶片机组的年发电量提升1%至3%;楼上,国家风电设备质检中心(江苏)聚焦风电机组的质量与安全,提供检测校正支持,成为技术创新的“磨刀石”。
一条生产线点“叶”成金,折射绿色循环追求。随着第一代风机退役潮来临,报废叶片的环保处置成为行业难题。远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构建“风电装备-退役回收-再生利用”绿色循环:其自主研发的野外拆解集成装备,可在3至6小时内完成现场快速拆解,材料经精加工后,通过先进模压技术生产出各类坚固耐用的再生制品。
这只是盐城发力绿色科技的一个缩影。如今,这座高标准建设的绿色低碳科创园已吸引金风前沿技术研究院等103个高能级科创项目落户。
绿色创新驰而不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远景能源一款“碳中和”风机刷新全球纪录,全球最大功率的20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挺进深远海……盐城一体推进“科技-产业-机制”创新,驱动产业链不断向上攀升。
凭海临风,追绿逐蓝。在能源、产业、科技的三重驱动之下,盐城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转化为蓬勃的发展动能,以产业“风光”照亮城市发展前景。

中国海油盐城滨海LNG项目(2023年9月2日摄) 季春鹏摄/本刊
气和韵长 城与文化和合共荣
盐城体育中心体育场屋顶似鹤翼展翅、鹿颈弯曲;新四军纪念馆“铁军忠魂”雕塑巍然屹立,128个烈士命名村镇标注城市精神风骨……
遍布城市空间的文化符号,勾勒盐城绿色湿地文化、白色海盐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红色铁军文化交辉并秀的轮廓,注释这里独特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折射城与文化互生共荣的图景。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丰富形态涵养城市气质。

演员在盐城市的淮剧小镇为游人表演淮剧(2025年6月7日摄) 季春鹏摄/本刊
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积淀下盐城灿烂的历史文脉,生成愈发多彩的文化样貌。沿海堤公路,领略湿地生态之美;在竹林大饭店,重拾城市记忆;赴荷兰花海,看一场现代沉浸式戏剧;至淮剧小镇,体验古老非遗的当代传承。这些吸引四方游客的短暂时光,恰是盐城人触手可及的文化日常。
在盐城备受追捧的几部沉浸式演出,正是展现深厚文化底蕴与“四色文化”交融的一扇窗口:《天仙缘》源于当地董永和七仙女的民间传说;《盐渎往事》讲述盐业的兴衰及“盐二代”成功转型;《于多多的绿野仙踪》讲述一家三代人“打鸟、护鸟、画鸟”的动人故事……
历史与新潮交织,传统与时尚共舞。走进盐城任何一座小剧场,便可邂逅一方艺术天地,淮剧乡音、杂技奇巧与话剧锋芒碰撞交融,国风古韵与先锋创意交错上演。56个小剧场、21家重点景区、21个特色文化街区、36家文博场馆以及3000多家新型阅读空间,共同构筑起盐城的“五大文化消费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活力载体。
从珠溪古镇的人间烟火,到1956星剧场的前卫表达,再到KK-PARK的国际风尚……星罗棋布的新老文化地标,共同为城市增添不可复制的魅力。
溯古融今,守正出新,活态传承绽放时代风采。
水雾氤氲间,串场河上华灯映水、游客如织,“串场之眼”文化街区的全息投影重现“灶煎满天星”的煮盐盛景,玻璃廊桥倒映着千年盐渎的现代身姿,历史与现实翩然共舞。潮声阵阵里,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汇聚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潮间带艺术村,自然与艺术交汇碰撞。
地域文脉为现代商旅注入灵魂,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交织成章。经典剧目《白毛女》在盐阜乡音中重构,红色题材淮剧《芦荻知秋》在当代舞台绽放……聚龙湖畔启幕的红色淮剧主题展览,引领观众步入戏韵腔音的长河,聆听丹心铸就的岁月回响,解码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密码。
来到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海盐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从《海盐华章》的历史叙事到“海盐咖啡”的现代风味,一抹咸香连接古今,厚重文化在舌尖融化沉淀。
以守正创新激发文化活力,盐城系统挖掘历史文化根脉、匠心创作文艺精品、创新拓展传播渠道,让丰沛的文化活水涌流全城,让“天蓝地绿基因红”的城市气质,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独特IP与动人故事,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以文培元,以文铸魂,赓续薪火激扬精神力量。
汉时招募游民煮盐,南北朝避乱迁居、明初“洪武赶散”,清代张謇废灶兴垦……滔滔海浪磨炼的坚忍不拔,煮海熬波铸塑的团结协作,数次移民造就的开放包容、地跨南北凝成的刚柔并济,融汇入盐城人的精神血脉。
近代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浸润了浓厚的红色基因。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浴火重生,用生命和鲜血锻铸的精神风骨,根植盐阜热土、穿越时代风云。

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云彩村,幼儿园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述朱云彩烈士事迹(资料照片) 季春鹏摄/本刊
“十八勇士”的故事在盐城广为传颂。约60年前,黄海国家森林公园还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瘠薄滩涂。18名20岁左右的“拓荒人”,来此引水降盐、割茅翻垦,不断寻找适生树种……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最终成就华东规模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盐城延绵千里的海岸线上,相隔900多年建成的范公堤和宋公堤横亘于海天间,承载着时光风雨,都是抵御海潮的见证。宋代名臣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阜宁县首任县长宋乃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百姓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牢牢刻在盐城人的基因之中。
如今,范公堤部分地段演变成交通要道,连接着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宋公堤畔,滨海港正加快形成20万吨级航道和30万吨级泊位,一艘艘巨轮穿梭茫茫大海、驶向世界各地。
当下,在火热的“苏超”赛场上,身披鹿角徽章的盐城“麋鹿军团”,以热血鏖战屡获称赞。这支平均年龄仅20.5岁、最年轻参赛队伍的拼搏,为当代盐城人的奋斗写下注脚。
当城市赛场的呐喊、黄海滩涂的鸟鸣与婉转似水铿锵如铁的戏腔交织成曲,当曾经严酷生存环境下的孜孜不怠与当下探路先行的拼搏奋进交汇成流,新征程便成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