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文化艺术节︱江苏淮安:红色精神筑初心 文化惠民聚人气

新浪江苏
关注淮安作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有着“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人杰地灵,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这里不仅有许多文化历史的名人,还有值得铭记和传承的红色精神。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期间,新江苏走进淮安,感受淮安文化之美。
红色精神,他们纪念、传承
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1943年3月18日在淮阴刘老庄的阻击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的82位勇士。

“刘老庄连”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其所属的十九团—是“叶挺独立团”的一部分,有着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刘老庄战斗后,新四军重组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今年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牺牲的七十八周年。红星广场上,周恩来的“砥柱”二字题词,被镌刻在体现新四军英勇奋战姿态的雕塑底座上。

为了纪念在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八十二位烈士,老百姓自发在此种下八十二棵青松。据讲解员介绍,一年大概有五十万人次来此参观。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传承红色故事,深入挖掘淮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淮安市文工团根据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创排淮安市首台大型原创舞剧《我的刘老庄》。
2021年3月18日,《我的刘老庄》在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大会堂首演。舞剧通过“血脉”“坚守”“决战”和“家园”四幕场景展现了“刘老庄战役”中八十二壮士浴血奋战的伟大壮举和烈属后代相守这片红色土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美丽画卷。
文艺惠民,他们用坚持走出新路
从过去没有舞剧到如今创造首台舞剧,淮安市文工团在这场挑战中迈出了漂亮的第一步。打造原创舞剧《我的刘老庄》,是一个文化交流到文化帮扶,资源打通、人才流动,“大团帮小团”从而快速出精品的过程。“扬州市歌舞剧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总导演、主演、舞美设计、道具设计等都有他们的参与。”淮安市文工团团长干建青说。

淮安市文工团团长干建青
在淮安市文工团的发展历史上,同样充满崎岖和惊喜。1994年干建青回到淮阴,从黄梅戏演员到文工团团长,他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事业中。从1995年起,文工团推出送戏下乡的活动,服务百姓群众,到2006年“政府采购送戏下乡”政策出台的期间,文工团艰难地运营着。“就是咬紧牙,绝对不放弃。”干建青表示。
正是送戏下乡的经历,让他更为了解百姓的爱好和需求。京剧、淮剧、淮海戏、黄梅戏是淮安人爱看的、想看的。老百姓喜欢戏曲、小品、歌舞,为此,文工团创作了数百个接地气的文艺作品。

2015年文化惠民工程《相约古戏台》正式推出,五年时间,文工团演出超过两百场,观众超过十万人。古戏台虽小,知名艺术家却多。草根演员可以在这里展示和交流,还可以和知名艺术家取经。2020年《相约古戏台》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群文化活动品牌”。
《我的刘老庄》一经推出,获赞无数。文工团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和演出的机会。舞剧从零到有的突破不仅让团队拥有了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发展机会,还给予了文工团的青年人阳光和土壤,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从前没有舞剧的,现在有了。我们这里也来了十多个大学生。”干建青说。
淮安市文工团以品牌文化加文化惠民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依托自身文化、结合当地资源的发展道路,也为县级院团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里运河畔,他们歌唱、演奏、舞蹈
夜晚的大运河文化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伴随着动人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悠闲散步的市民在这里度过闲适的夜晚。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享受着美好夜晚和美好生活的群众。

红歌团将亭子“填满”
在晚风轻拂的夜晚,走在里运河旁,新江苏感受着淮安夜景的独特魅力。每走几步就有吹奏萨克斯的人,或专业或业务,都自信放松地舒展着、享受着音乐的魅力。不远处的红歌团每晚都在此相聚,热闹的人群将亭子充实得满满的。

屈光明(右)和好友一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
在河畔一角,《我和我的祖国》的萨克斯音乐悠扬得响起,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正在吹奏萨克斯的屈光明今年已65岁,从文化馆退休后,他便和一群爱好者一起,牵头成立了光明俱乐部。每周二、四、六,他会来到里运河畔,与好友一起吹奏他心爱的萨克斯,把音乐带给更多的人。在这一角,总是聚集着许多听众。“还有不少人带着家里的老人过来听,他们都很喜欢的。”屈光明说。
在淮安这片土地上,文化滋养着人民,人民也传承着文化。文艺就是生活中的调味品,丰富群众生活,提升品美能力,让群众的精神生活过得好、过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