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常州,全球瞩目!

新浪江苏常州
关注
今天上午
2023世界新能源博览会
将在常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开幕
今年
是我市首次举办
“世界新能源博览会”
城市多强争霸新能源赛道
常州起跑即冲刺
一路领先
跑出全面建设新能源之都的加速度
从全产业链构建,默默布局明星车企、电池工厂、光伏巨头,到场景化应用的覆盖,常州正用不断上扬的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和光伏电池见板率,重构产品、配套设施、环境营造、解决方案等新能源生态链条,一步步提升新能源之都的能见度、感受度。
今天,我们从“N”个维度
“打开”常州
一起拼出新能源之都的崭新版图


今年1-5月,全市新能源领域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 2711亿元,增长25.1%。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21.66万辆,同比增长137.5%。
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和光伏电池见板率的业绩更是瞩目:
见车率
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上牌数为19699辆,渗透率达32.0%。
见桩率
全市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场站95座、充电设施1400个、充电功率3.7万千瓦;新增换电站2座、电池存储量1400千瓦时。
见板率
全市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1.65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185.13万千瓦。年度光伏发电量累计4.93亿千瓦时。


对于任何产业风口而言,只有真正做到产业落地,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并带来经济的增长。
常州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和光伏电池见板率提升背后,呈现的是常州全产业链布局的强大气场:

2022年,光伏制造业实现产值1065亿元,同比增长29.2%。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
动力电池产业链
2022年,常州动力电池产量达到108.5GWh,约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五分之一。形成“以溧阳金坛为两大核心、其他区域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130余家,涵盖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

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
2022年,全市293家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90.16亿元,同比增长3.2%。
作为国内电力装备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常州也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已形成溧阳市和钟楼区两大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区。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
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突破34万辆,全省第一、约占全省的二分之一。
拥有以理想、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核心零部件除动力电池外,还覆盖电驱动系统、车身系统、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研发测试系统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发展新能源产业,争相涌入的城市不少,制造业实力雄厚的地方也不少,无论是在产业布局,还是场景化应用这一块,常州能一直保持猛势,为什么?
如果说密集的制造业基因,实力不俗的城市产业集群,为常州与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提供了底气,那么,政府有为而治,无疑为产业发展造就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发展产业,需要前瞻布局的眼光和自强情怀。常州再次快人一步。面向储能、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新兴产业,加快编制《常州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倾力打造常州“氢湾”。
研究编制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推广应用、绿色制造、保障措施等维度构建四级指标体系,分解到96个具体指标。
实实在在的举措还涉及项目审批上。全市实行2兆瓦以下低压并网项目免评审。在原有自然人光伏项目无需评审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流程,约90%的非自然人光伏项目无需评审,平均并网时间缩短5个工作日。
助力挖掘光伏可建设资源,专变接入容量全开放。今年以来,已有33个项目享受该项政策减少了50%的并网设备成本。


这两天,到过中吴宾馆的,都为宾馆内一座亮眼的光储充放检智慧场站吸引。
这家场站内,设有光伏发电区、储能系统、V2G放电区。
“光储充放”充电站,顾名思义,集成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等功能,通过太阳能屋顶系统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并将电能存储于储能电池中,最终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日常充电。
在一个小循环内,这一模式不仅能使用光伏板提供的清洁电能,还可用储能系统调节峰谷电价差,降低日常用电成本。
让“低碳”车用“零碳”电,像中吴宾馆这样的“光储充放检”为一体的充电设施,正在常州从示范运营走大规模商用落地。

目前,常州正在建设的场站还有常州奥体中心站、安阳里充电站、中天钢铁一体化综合能源站等。溧阳奥体场站和溧阳公交总站智慧低碳光储一体化充电站,是全省内首个“光储充检换”五合一充电站。
除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绿电”应用,住宅小区自有充电桩建设,更在全面提速。新建小区严格落实充电设施配建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应100%具备充电设施安装接入条件;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建设充电设施;既有住宅小区由专用变压器接电的,鼓励申请“分路计量”或“定扣、定量”模式,执行居民合表电价。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市保有新能源汽车约9.3万辆,累计保有公共和专用充电场站1061座、充电桩6347个;换电站14座;自用充电桩保有量超过3.7万个,充电功率超过26万kW。据此测算,目前我市充换电设施至少可为12.7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


起跑领先,常州将如何领跑全赛程?
政策法规紧紧跟上。细化完善“新能源十条”等各项支持政策,推动直达快享,充分惠民惠企,汇聚发展势能,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
持续提升新能源“三率”。明确工作目标和步骤,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新能源应用渗透率在全国领先。打造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工程,让新能源的产业成果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
持续打造标杆示范。加快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争创更多国家级创新载体和检验检测中心,加快成立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保持新能源之都竞争优势。
充换电领域,推进重点公共场所充换电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实现各个重点公共场所充电设施应装尽装。
推动光储充检放等多功能一体化站建设,挖掘更加丰富的光储充检放一体化场站应用场景,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充换电系统。
依托“智慧停车”平台,围绕资源统筹、联网管理、政策制定,打造“停车+充电”统一管理服务平台,优化停车和充电资源,实现停车和充电协同发展。(来源:常报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