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常州

“稻禾公约”特色课程:插秧季开始啦

新浪江苏常州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撸起袖子,挽起裤管,脱掉鞋子,走下田地,俯身插下秧苗……5月26日,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的1200余名学生来到太湖湾耕读大学堂参加今年首次水稻种植体验活动。

机械化插秧早已实现,但太湖湾耕读大学堂依然保留了人工插秧的环节。“手与手、手与脚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合,行距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恰到好处才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拿着一株株的秧苗低头弯腰,手脚与大地亲密接触,顺次把秧苗插进稻田里。

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同学们已是满头汗全身泥,有点累,腰也有点酸,但大家兴致很高,都说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种田人”的生活,感受劳作乐趣,明白了什么叫“粒粒皆辛苦”,切身领略到农耕文化的魅力。 七(4)班 杨合忆同学说:“参加插秧活动我很开心,不仅学了课本外的知识,还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农事艰辛,农民不易。”

将劳动实践课程植入乡村,课堂在田间,农民当老师,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契合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太湖湾耕读大学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了占地 2000余亩以户外耕读劳动为主体的劳动教育基地,研发了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同时,结合各单元劳动教育内容,积极拓展各类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立了完善的“自然农耕文化”的服务平台和体系,建立起具有体验感的农田环境,配套完善的植保设施,将劳动教育放到广阔乡村田园场景中,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同时也解决了学校没有人力物力和精力来做农耕教育的难点,协助学校更加顺利推广农耕文化。

太湖湾耕读大学堂与常州的40余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签订了《稻禾公约》,建立专属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地联合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农事劳动,亲身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至今已有10万余名学生来基地参加过“稻禾公约”特色劳动课程。

前不久,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专程来到太湖湾耕读大学堂调研。在听取了《稻禾公约》的专题汇报后,王嘉毅指出,《稻禾公约》的创新之处是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场所、配套设施、原辅材料、专业师资等相对不足的难题,致力于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为学生良好品质培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保障,为国家劳动教育新课标的实施作出了有益探索。王嘉毅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独立自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要使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品质,让学生提升劳动精神、锤炼品格和磨炼意志,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根植于心。(来源:太湖湾教育大营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