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常州

迎战疫情的“逆行者”——镇江新区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方舱医院

新华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3月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位患者治愈转出,由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与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省队共同建管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号舱患者清零,宣布休舱。

3月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位患者治愈转出,由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与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省队共同建管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号舱患者清零,宣布休舱。在体育中心门口,来自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的医护人员蔡建、张峰、汤倩留下合影,这是他们仨进入方舱后第二次同时聚到一起。

汤倩:在陌生的城市,也有家的感觉

新区分院呼吸内科护士汤倩1997年出生,是镇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中年纪最小的,2月9日随队到达武汉后,经过培训与考核,她成绩优秀被选入第一梯队。

汤倩的工作节奏是倒四班,在舱里工作6个小时,但进舱出舱的准备工作程序很多,“洗个手就要花20分钟左右时间,脱防护服尤其讲究,现在虽然动作熟练了,但是走完整个流程时间也不短,前几天下班时间是凌晨1点,到4点才在驻地踏实休息下来”。

汤倩平时的工作是“照顾病人的一日三餐和晚上的加餐,每天两次的生命体征测量,随时关注病人的病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套上防护服扣衣物里里外外五六层,手上外科手套三层”后,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汤倩给近百名病人录入生命体征就用了2个多小时,“因为护目镜的雾气,视线模糊,录完后眼睛都花了。”

由于年龄小,出征后,汤倩一直被后方和周围的“亲人”牵挂,2月14日是她的23岁生日,这一天按计划也是她结束培训后正式进入方舱正式上岗的第一天。2月13日,结束培训后已是深夜,汤倩的房间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汤倩惊讶地发现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批援助武汉的同事都在,当蔡建和张峰捧着蛋糕走出,小小的房间里充满祝福的生日歌声、掌声。

这个生日由汤倩嘴里的“刘妈妈”,汤倩所在病区的护士长刘玉洁策划,当天她还给小汤发来了一段视频,“虽然相隔700公里,但我们的心依然和你在一起”,“我们在镇江”、“我在武汉”、“我们在黄石”,“我们和你并肩作战”。看完视频,汤倩泪流满面,“感谢院领导和同事对我们无尽的关怀,感谢你们,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也能找到家的感觉。”

蔡建:我们是新型医疗模式的参与者

“保护好自身的安全是战斗的前提”。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蔡建担任护士总责任组长,负责协调各个区的护理,“包括所有病号统计人数的上报,办理出入院手续,安排CT采样,纠察护士的防护是否到位,管理保洁人员……”蔡建谦虚地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打杂的”。

这个“打杂的”在舱内其他医护人员口中是“蔡建老师”,从早上7点到下午1点的班,面对最多时候六个区500多个病号,上班前“基本不吃,就啃些馒头”,在防护服里8到9个小时,蔡建在方舱里奔走,给病人带来安慰。

蔡建的孩子一个8岁一个4岁,出征前十几天蔡建就在新区分院发热门诊工作,在家她就已经有意识地和他们“隔离”,“被国家需要感觉很光荣,援助武汉会将成为我一生的记忆,我以后和孩子回忆往事时,希望他们明白责任与担当。”

张峰:最多时要照顾200多名患者

“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作为呼吸科医生,张峰深知其中不易。因为方舱的特殊环境,穿脱防护服的封闭空间不能同时容纳很多人,为了提高穿脱效率,医生和护士一样也是倒四班,只是上班时间有错峰。

舱内医生的工作职责有两类,一类直接照顾病人,一类负责和场外沟通负责写病历办出院手续,新区分院呼吸内科主职医师张峰的工作职责属于前一类。

“方舱里的基本都是轻症病人,需要医疗支持的强度不大,主要是保证基本的医疗,重点是对病患的筛查识别,及时准确发现早期呼吸衰竭症状,并将患者转入定点医院”。张峰说得很轻松,“和平时工作相比,基本也是做一样的事”,其实他最多时一天要照顾200多个床位上的病人,每个床位走个一遍就需要不少时间。

病人大多数都是孤身在舱内,对病情不了解,亲人的信息也不明,临时设立的方舱不比医院的住院条件,在半隐私状态中,不少刚刚来的病人都比较焦躁。“和治疗相比,病人可能更需要心理疏导和支持。”每次查房时张峰都会给病人打气。有个患者把20多天前的CT给他看,张峰立刻明白了,安慰他,给他初步医学判断,告诉他未来的诊疗方案,“我当时想的就是给他更多的信心支撑”。

随着出院病人越来越多,舱内的病人状态也越来越好,心态也越来越放松,开始发抖音上直播,表达对“江苏队”的感激和认可。(完)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