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有宗风”展在南京梅花山举办 萧平、萧晖荣创作《岁朝图》

新浪江苏
关注
萧平(右)、萧晖荣
2月27日下午,“翰墨有宗风——萧平、萧晖荣中国画联展”在南京中山陵梅花山“萧晖荣梅花艺术馆”开幕。活动中,83岁的江苏省文史馆书画院院长、书画鉴赏大家萧平教授,与生活在香港、汕头两地的江苏省政协原常委、香港美协荣誉主席、年近八旬的萧晖荣合作,在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画室完成了六尺整张国画《岁朝图》,令人叹为观止。
萧平、萧晖荣两人相识40载,在艺术上多有交流与合作,两人同为著名书画家,前者擅诗书画与史论鉴赏,后者工花卉,亦写山水,尤擅写梅及鸟虫篆书法,创“文人雕塑”先河。两人均有丰富收藏,在鉴定方面皆有心得。

部分嘉宾在展馆前留影
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刘步健,江苏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周和平,江苏省委老干部局原局长顾汉萍,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言恭达,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宋玉麟,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高云,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谢铿,中山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汪东明等领导和嘉宾莅临活动。
汪东明局长在致辞中说:“萧平、萧晖荣两位先生学养深厚、德艺双馨,是现代中国艺坛的领军人物。两位大师通文达艺、以德为邻,因志趣相投而成莫逆之交。本次中国画联展既是他们多年友谊的见证,也是苏港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佳话。”

汪东明(中)局长接收捐赠作品
萧晖荣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我和萧平先生一起办展,我始终都在学习。”“萧晖荣梅花艺术馆”书法馆名由作家王蒙先生题写。萧晖荣向中山陵园管理局捐赠画作《美美共欢》。
这次联展取名“翰墨”,义同“笔墨”,借指文章书画等,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瀚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文章、书法和中国画。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萧晖荣和嘉宾观展
纵观他们的艺术历程,萧平由画入鉴,又出鉴入画,画鉴相融,相得益彰。萧晖荣却主要从与艺坛前辈交游中博探诸家之长,自学成才,化古为新。二人虽出身有别,阅历各异,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传统作为艺术的根基,凭借着各自的天赋与努力,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面貌。萧平、萧晖荣此番展出作品,不仅笔墨精妙,形神兼备,而且个人风格明确。

萧平作品《英格兰乡镇》
萧平创作的《荷花团扇系列》《鸣沙山下驼铃声》《英格兰乡镇》《泸沽湖即景》等,尽收国内外山川美景,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萧晖荣与朱屺瞻合作的《双清》、与陆俨少合作的《三友图》,以及《松梅图》《蕉梅图》《春醉图》《梅石水仙》等,足见其“与梅共舞”的独门功力。

萧晖荣作品《红梅赞》
南京大学黄正明教授观展后说:“两位杰出艺术家以其绘画精品表达其对于自然、生活、文化的独特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坚不可摧的底气。”
文艺评论家张澜涛认为,两位大家心怀家国情怀,深耕于民族文化之林,在艺术理念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各以其不同的形式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舞翰墨,弄丹青,创造丰富的书画作品。(文/梁平 图/范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