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特殊教育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实践大课
新浪江苏
关注
“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1月19日,江苏省档案馆内书声琅琅,“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特殊教育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实践大课”在这里开课。来自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思政专业大学生和中小学段的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学生,完成了一次链接过去与未来、知识与情感、理论与实践的特殊“精神对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九童教授表示:“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普通课程‘翻译’或‘简化’,而是要做到系统性塑造,推动特殊学生共享红色精神洗礼。”
本次活动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联合主办,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档案馆资源开发处、技术保护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和南京市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共同承办。
无障碍沉浸式思政课:让红色精神“听见”与“看见”
面对特殊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能因语言、认知或身体障碍而难以触及。为破解这一难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省档案馆及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联合成立了课题组,打造一套专门为特殊教育群体设计的、富有温度的思政课程体系。
当前,“华中长城 铁军铸魂”大型档案史料展正在江苏省档案馆举办,本次活动依托展览充分融入“无障碍”设计理念。课题组依托省档案馆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特别是关于新四军的珍贵史料,将宏大历史叙事解构为学生能感知和理解的元素。他们开发了针对特殊教育小学生、中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三套差异化教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建立起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尊重和对抗日英雄的敬仰。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沈卫教授表示,要把实践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整体过程中,助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理解,提升专业素养。“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未来,我们不仅是特教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递者。”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5级学生萧钰说,“通过一天的学习,对我的启发很大,红色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可以将特殊教育与当地资源结合起来,让红色精神被更多特殊学生‘听见’与‘看见’。”
“红领巾的故事”:为低龄特殊儿童点亮红色记忆
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张苏菲老师为智力障碍高年级小学生带来了一堂名为“致敬新四军,传承红领巾”的课程。这堂课摒弃了抽象的理论说教,转而采用情景导入、视频播放、实物观察和寻宝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特殊教育小学生的爱国热情。
张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随后,她展示了一件新四军英雄自制的白布衬衫,并特别强调:“这件衬衫,和你们穿的校服差不多大。”这个极具共情力的对比,瞬间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紧接着,张老师引出了“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英雄——新安旅行团,这群少年在战火中用歌声和脚步宣传抗日,他们的事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程的高潮部分通过一个庄严的“致敬仪式”,将爱国情感升华为行动的责任。当学生们行少先队队礼,体验新四军形象AI换装,向英雄叔叔、阿姨致敬,爱国主义精神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可以表达的真挚情感。张老师总结道:“今天你们是红领巾的佩戴者,明天你们就是‘爱国接力棒’的传递者。”
“英雄的力量”:为大龄特殊学生开启历史大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王颖老师,针对智力障碍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加注重沉浸式体验和故事化讲述。王老师通过播放新四军抗战视频影像,让学生们“看见”英雄的身影,“听见”历史回响。课程中不仅讲解英雄故事,更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核。
王老师引导学生们观看新四军英雄视频,并指着其中一位年轻的战士说:“他们中很多人,就像你们一样,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为了保卫国家,选择了拿起武器,走上战场。”这种“同龄人”的叙事视角,让学生们更容易将英雄视为可亲可敬的榜样。课程最后,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我对英雄说”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的我们应如何接过英雄的接力棒,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学生们的回答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已经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理解和敬仰的种子。
打破壁垒: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高校的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一线教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本次活动中,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未来的实践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文老师为他们讲授的《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挺膺担当》专题思政课,正是为了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这堂课将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紧密结合。陈老师首先系统讲解了新四军成立的历史背景,并重点剖析了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对新四军发展的两个“五四指示”。他通过详实的档案资料,带领师范生们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局势下的战略远见。随后,课程聚焦于“捉、放韩德勤”这一经典战例。陈老师并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统战智慧与斗争策略,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最后,陈老师结合新四军与八路军的抗战实践,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
课堂互动环节也极具启发性。陈老师抛出问题:“作为未来的特教老师,我们如何将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斗争智慧,转化为关爱特殊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学生们分组讨论,有的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想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有的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联想到特殊学生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制定。这堂课,让理论教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必修课”,让特殊教育师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了未来教育工作的精神坐标。
陈老师在课程结尾寄语道:“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成长成才的‘精神养分’。抗战时期的青年们用青春热血践行爱国使命,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希望你们将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你们的爱心、耐心和专业知识,去关爱每一位特殊学生,为他们点亮人生的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馆校合作”到“一体化育人”:构建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范式
活动主办方表示,本次“场馆里的思政课”并非一次孤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教学活动,而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江苏省档案馆深度合作的成果,更是其在探索“特殊教育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道路上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深化了校馆合作的内涵,更在理论与实践、高校与中小学之间打通了壁垒,构建了一个资源优化、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更重要的是,本次活动为特殊教育群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无障碍的爱国主义教育通道。通过场馆教学这一沉浸式体验模式,历史档案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泛黄的照片,而是变得可感、可知、可触。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他们通过观看视频、触摸实物、参与仪式,完成了一次从感官刺激到情感认同的内化过程。对于特殊教育师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通过观察、参与和反思,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深刻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九童教授说:“希望本次课程能打破高校理论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探索一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之路;希望本次课程能构建一套特殊教育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新范式,为全国范围内如何开展特殊群体的思政教育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南特方案,打造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理论大课、实践大课、文化大课的鲜活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