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创新人才在山水东路“谷”动未来

新浪江苏无锡
关注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盛夏的炽热被葱郁的雪浪山与蜿蜒的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悄然化解,山麓溪畔,一场人才济济的盛会悄然而至——

太湖人才发展大会期间,2025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交流会在滨湖举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云集。透过这颗“环太湖创新之眼”,他们:
看到了科研的星光与应用转化的曙光在汇集;
看到了从实验室直通生产线的产业化高速路;
看到了创新创业人才近悦远来的“谷”动未来。

以山水东路科创谷为代表的滨湖,是全国少见的教育、科技、人才高度富集区。

没有教育的支撑,民族和国家的强盛无异于空中楼阁。而最终检验教育成效的,正是人才的数量和科技的成色。这条镶嵌在太湖之滨的“项链”,对滨湖、对无锡的未来发展都极具战略意义。透过这场大会,滨湖正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抓教育、抓科技、抓人才的脉络清晰可见,系统施策、一体推进的路径十分明显。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会上,滨湖区“六个一”青年创业政策发布时的宣言引发阵阵掌声。这份被称作“湖湾礼包”的支持体系,以 “一个免费工位、一笔启动资金、一支天使基金、一名服务专员、一间人才公寓、一套就业保障” 构建全链条孵化生态。而同步成立的“滨湖区大学生湖湾创业学院”,则联合辖区江南大学、东南大学等4所高校,让创业梦想在滨湖不仅能获得阳光雨露,更能得到全周期的呵护,构建起生机勃勃的创业生态雨林。

坚持“山水之间做科创”的鲜明导向,为了让好地方源源不断创出好成果,打造“人才特区”的努力,滨湖礼遇正不断“加厚”——在交流会场外的“人才市集”,华润微电子的年轻工程师展示着刚领取的“滨湖人才卡”:“凭这张卡,我在虹桥等全球各大机场可享受VIP通道,孩子入读省锡中滨湖分校优先录取。”更重磅的,还有最高30万元购房券和全国百强医院绿色通道等涵盖了“医、食、住、行”全方位的人才礼遇。
近年来,滨湖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的多项政策磁吸效应已然显现:2025年上半年,科创谷新引进企业25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1.27亿元。

随着校地共建产业创新班、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活动现场启动,产教融合正打破传统“围墙”。“传统培养像流水线,我们是定制化。”江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与滨湖区共建的产业创新班已覆盖7大工程领域。
信捷电气—江南大学“数字智能班”学生将直接参与“高精度热压键合装备开发”项目,企业导师明雪飞每周驻校授课;而申威计算机“卓越班” 将由袁爱东等11位校企双导师带队,6名学生深度参与国产申威芯片相关研发工作。
江南大学与无锡信捷电气、中国电科58所等企业共建的 “产业创新班”,推行“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机制。27名优秀学子将带着“公交定向券+文旅年卡”的实训礼包走进产业一线实践,而清华无锡研究院副院长刘小林等创业导师,则持续为他们答疑解惑、传经送宝,将学科优势与地方产业精准嫁接。
在山水东路南端尽头,太湖隧道与竺山湖隧道让天堑变通途,至此滨湖和宜兴的通行时间节约一半以上;在山水东路科创谷内,一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通道也正在成型——

大屏幕上,跳动的“科研成果清单”与“企业需求清单”由点成线连片,如同进入创新隧道的ETC通道:江南大学的“无监督织物缺陷检测技术”,精准匹配信捷电气纺织机械智能化需求;科研院所的“深海耐压材料专利”,或将被蓝睿智能转化为新能源汽车压力传感器核心组件。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当日揭牌的微纳加工中试平台上,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团队将为本地芯片企业提供EDA设计验证服务。此举将助力实现技术转化的革命性突破。“EDA仿真测试或将芯片流片失败成本降低70%,让本土设计公司也能放下负担攀登此前的‘无人区’。”相关科研人员如是说。
不仅如此,海洋装备中试服务平台、深海装备概念验证中心、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等四大平台的同步揭牌,将提供从实验室成果到产品样机的全流程验证——这正是打通从科研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设施。

在这里,资本与科创正协同布局,催生产业生态的“热带雨林”:总规模20亿元的滨湖科创产业基金集群现场发布,其中国联人工智能基金瞄准算法研发,金杜知识产权基金专注专利运营,东南大学成果转化基金则聚焦芯片设计。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申威信创产业园两大特色产业园的启动则更符合国家战略布局,体现滨湖硬核贡献。

从大国重器彰显的深海雄心,到青年创客的梦想逐步成真;从概念验证中心消弭科研与市场的鸿沟,到20亿基金浇灌创新“幼苗”……山水东路这条“全市科创浓度最高的山水画廊”,正以人才为笔、产业为墨、创新为砚,在太湖畔挥毫一幅 “科产城人” 融合的立体长卷。

这颗“太湖创新之眼”折射的光芒,或将照亮整个长三角的创新天际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