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资讯

城市文化研学圆满落幕,文明互鉴助推中国文学出海

新浪江苏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7月22日下午,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城市文化研学活动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圆满落幕。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英国、西班牙、阿根廷等31个国家近40位汉学家,以及中国作家和众多青年文学爱好者共同参与。通过“2025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在南京,与文学邂逅”:2025世界文学之都驻地作家读书分享会,以及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文明交流互鉴,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在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中,与会嘉宾就文学、创新、多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活动伊始,现场播放了南京“文学之都”五年回顾短片,生动展现了南京在文学传承与国际交流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嘉宾分享环节,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毕飞宇通过分享自己与南京的故事,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并表示正是南京的丰富、开放与柔软,为生活在南京的作家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塑形。英国汉学家韩斌指出,作为译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中国文学译作,尤其是当代诗歌。

随后,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会执行董事、爱丁堡艺术节亚洲艺术节主席王永嘉博士,以及《青春》主编李樯,分别向在场观众详细介绍了爱丁堡艺术节暨亚洲文学之都儿童阅读周项目和青春三行诗国际传播计划。这两项活动旨在推动文化交流与阅读,激发作者创作热情,呼应青年“文化共创”热潮,融合“梗文化”与时代鸣响。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在题为“新时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书写的新潮流”的发言中呼吁新时代文学作家们通过“回到过去”的方式,重构传统文化的历史场景,挖掘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为当下生活赋予更多的可能性、规定性和创造性。来自英国曼彻斯特世界文学之都官方联络人伊万·韦德森也在交流中他细阐述了曼彻斯特在支持文学及创意社群方面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并提及曼彻斯特与南京同为“文学之都”,二者不仅在“终身学习之城”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且均致力于借助文学的力量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活动中青年评论家、《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与在场嘉宾共同围绕“世界视域中的文学南京”这一主题与现场嘉宾展开互动。汉学家、西班牙翻译家夏海明指出,诗歌作为一种特殊题材,在翻译过程中易遭遇困难。这是因为翻译既受语言本身的制约,也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例如,他翻译过的作品中涉及南京的一些地名,这些地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译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其中的意境。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凯瑟琳·帕波维尔就“创意与城市文学和形象构建”问题发表见解,指出若要将创造力作为一种工具,地方、国家组织以及政府均需构建多元、包容、开放的创意生态系统。作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婧通过分享自身相关研究经历,强调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呈现一个能为世界所熟知的、鲜活的中国。

青年是文学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他们怀揣热情的生命体验、独具一格的观察视角以及勇于探索的先锋表达,正源源不断地为文学母体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现场讨论氛围热烈,青年作家们获得了宝贵的针对性指导,受益匪浅。汉学家罗一人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的活动现场汇聚了来自中国的青年作家、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以及众多青年文学爱好者,这样的活动极具意义,是难得的交流良机。”青年文学爱好者赵思语表示,此次零距离接触国际文学大师,让自己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

沙龙结束后,“在南京,与文学邂逅”:2025世界文学之都驻地作家读书分享会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六位驻地作家依次登台,分享了他们在南京的创作灵感与文学思考。其中,作家伊奥西·哈维里奥讲述了在乌拉圭蒙得维的亚的故事。葡萄牙作家保罗·桑托斯追忆了自己的写作缘起,表示最初写作的动机是为了让孩子们听自己讲话,如今写作主要涉及给孩子们的信和诗,以及自己的旅行生活。来自巴基斯坦的奈玛·拉希德表示,无论自己的身份是翻译家还是诗人,她都会完全投身于写作,她从未把自己看作是不同的、相互分离的人,而是作为一个整体。阅读分享结束后,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国际传播中心(南京)执行主任丁捷为嘉宾颁发聘书。分享会尾声,观众踊跃提问,与作家们就翻译与地域文化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

据悉,南京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自2019年正式启动,至今已开展六届。每年遴选4到6位国际文学家,用约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南京日常生活,调研城市文学资源,亲身体验南京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学氛围,并开展创作交流等。截至2024年,驻地计划共收到来自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南非、西班牙、韩国、冰岛等各世界“文学之都”城市300余位国际作家的报名参与,其中已有36位国际作家来宁驻地,并为南京留下佳作。2025年,将从90余篇作品中精选30篇全球驻地作家的创作成果,出版《在南京,与文学邂逅—— 南京世界文学之都驻地作家作品集》。

此外,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非遗技艺体验环节,邀请中国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于东波带来《水调歌头·金陵》的民俗演奏,悠扬的乐声配以金陵画卷,为现场增添了一抹古典韵味。

活动现场融入了“南京剪纸”“南京云锦”“秦淮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氛围营造。2009年,南京剪纸与南京云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秦淮花灯被江苏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技艺,令外国嘉宾赞叹不已。汉学家泉京鹿女士称,她十分喜爱现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环节,这是一种颇为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本次活动以文学为纽带,汇聚各国译者、作家及青年群体,共同探寻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彰显“文学之都”的开放胸怀。同时,南京也将持续增强驻地计划、文学之都对话等活动的影响力,打造一个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文学与全球创意城市开展深度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长久的文学生命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