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地开展清明集体公祭和殡葬开放日活动

政府网站
关注“以前一直很害怕谈死亡,今天来探访后,观念有了很大转变。”3月28日下午,市民吴鹏在参加南京市殡葬开放日活动后由衷地说,少花钱、少占地、少污染、少耗资源,这样推行绿色殡葬,做到了润物无声。
杨花欲雪,又至清明。连日来,江苏多地举办节地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南京、苏州、镇江等地还举办殡葬开放日活动,用绿色生命礼仪引导移风易俗。
人生终点站,和想象的不一样
当生命消逝,殡仪馆就是人生的终点站,遗体经冷藏、化妆、火化,最后化为骨灰,或撒向江河湖海,或掩埋黄土……活动中,80多位市民、媒体代表应邀参观南京殡仪馆。减项、降费、优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场环节,让公众感受到这个特殊行业的温度。
“过去对殡葬行业有忌讳,这次社区发布信息后,我们老夫妻俩决定过来看看殡仪馆的工作流程,也看看将来的归宿。”家住南京市玄武区的赵闽告诉记者。
殡葬服务的定价依据是什么?惠民政策有哪些?面对疑问,讲解员一一详释,通过服务项目数量与收费前后对比,让市民更加清晰地了解殡葬惠民便民举措,展示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在遗体告别厅,一簇簇鲜花摆放有序;20多间守灵房,布置得温馨素雅……讲解员详细介绍殡仪各类业务的服务内容、办理程序和惠民政策。随着参观的进行,市民疑虑逐渐消除。
“亲人‘身后事’不知道怎么办、多头跑、时间长,如何让群众的‘伤心事、烦心事’办得‘宽心、舒心、暖心’?我们打造了96444大数据平台,一个电话或登录公众号,就能办理全流程服务。”南京殡仪馆业务接待部副部长刘琦介绍,近几年,在线办理殡葬业务的市民越来越多。
此次殡葬开放日的另一个重点,是带领市民看节地生态葬区。走进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市民们发现,这里环境并不阴暗逼仄,柜体面板上的松鹤图画寓意美好。
工作人员给家属发放一张“追思卡”,带有电子芯片,家属可凭卡打开格位外门,透过内门玻璃看到亲人的骨灰盒,这一人性化设计能更好地寄托哀思,慰藉心理。
“为满足非涉农区居民基本丧葬需求,我们充分利用殡仪馆纪念环原有场地,将其改造成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并命名为‘宁思园’,这里总计规划格位3万个。”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副部长史俊红介绍。
据统计,自2024年1月1日开放至今,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已累计接待办理骨灰免费安放业务近8000户。
当天,在西天寺和功德园两家墓园的节地生态葬区,市民们了解到江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在生态环保、节约土地方面的优势。家住雨花台区的市民陈威赫感叹道,与自然融为一体,生命的终点化作滋养万物的春泥,是落叶归根的另一种美好诠释。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相关负责人姜舟介绍,墓园推出的桂花树生态葬、雨花石花坛葬、节地壁葬的去化率达60%。过去一亩地只能建造240个传统墓穴,现在900平方米的围墙式花园就能打造3000多个墓穴。其中最大的桂花生态葬区,已有近万人长眠于此。节地葬法对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江苏来说,尤其珍贵。
“选择南京功德园的市民,70%以上会选生态墓。喷泉、花草、园林,这里就像一座人文纪念园,我们看到傅抱石的艺术墓就在身旁,看到每一个人的最终归宿都被绿植环抱,没有恐惧,只有欣慰。”姜舟介绍时,身边的市民感慨万千。
情归江海,造福子孙后代
3月26日清晨,随着阵阵汽笛长鸣,海葬轮船缓缓驶离上海吴淞客运码头,由苏州市组织的第九次海葬公祭在这里举行。在亲人的陪伴下,101位逝者与大海同眠。
轮船进入海域,伴随悠扬乐声,家属追思默哀、点烛祈福、鞠躬告别。大家登上甲板,将逝者骨灰连同芬芳的花瓣一起撒入海域,融入浩瀚无垠的大海。伴随浪花的轻语和海风的抚慰,思念随大海永恒,生命与自然共生。
逝者家属顾平说:“我来送别我的妹妹和妹夫。我们家族非常支持绿色殡葬,真正的纪念在心里。我自己百年之后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我还想把遗体捐献给社会作贡献。”逝者家属朱耀度表示,为国家省地,为家庭省钱,让亲情延续的绿色殡葬方式,亲属们都很支持。
自2012年首次举办骨灰海葬公祭以来,苏州已先后有483名逝者魂归大海。逝者姓名也都镌刻在当地公墓的海葬纪念碑上,供家属祭扫。
“海葬是最彻底的生态葬,但让更多人接受,还需要漫长过程。”苏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成浩介绍,当地按照每例2000元给予生态葬补贴。让逝者与青山绿水相伴、回归自然,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殡葬改革迈小步、不停步。“经过多年努力,南京已有超过5万人选择生态葬,15.52万人选择骨灰堂安放,绿色环保生态理念渐入人心。”南京市殡葬改革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郭龙表示,土地越来越紧张,节地葬、生态葬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墓隐于林”,复合利用更节地
走进镇江丹阳追思园,只见植被茂密,绿树成荫。人们的第一感受——这里不是墓园,而是公园。事实上,这62亩林地曾经是历史上形成的“老坟山”,属于“低效林”,林区杂树丛生,存在村民散埋乱葬现象。如今作为农村公益性公墓,“墓隐于林”,复合利用,山林得到更好保护。
据悉,全省16个县(市、区)正开展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态安葬地复合利用试点,寻找绿色生态殡葬新路径。如今,在江苏农村,远看是树林、近看是墓园的转型改造越来越多。
丹阳市横塘镇曹庄村村民杨木生介绍,公益性公墓不收村民费用,过去扫墓一身泥,现在环境好多了,还没有经济负担。
丹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张伟平表示,建墓不见墓,原来农村墓碑都是竖碑,现在林地墓地结合使用,用花坛葬的方式进行安置,从外观上看根本不像墓地。整体环境有了改善,传统墓园的感觉没有了,扫墓环境更优美,服务也更人性化。
目前,苏州、无锡、南通等多地传统墓园已经关园。从土葬到火葬是殡葬改革的“一次革命”,江苏用50年完成。今后,如果仍是人人都选择墓葬,势必导致高价墓地、祭扫拥堵的困局愈演愈烈。被称为殡葬改革“二次革命”的生态葬势在必行。早在2017年,江苏就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殡葬改革试点单位,13个设区市、所有县(市、区)均出台生态葬奖补激励机制。全省已建生态墓园近千处,可提供160多万个节地生态葬墓位。在全社会的持续倡导鼓励下,“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生态葬法已有3万多例。
以生命致敬生命,以温暖疗愈哀伤,注重生命礼仪,将是绿色殡葬的终极目标。(来源: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