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大家面对面 作家陈应松携《天露湾》现身南京

新浪江苏
关注
2022年5月25日下午,湖北著名作家陈应松携长篇小说新书《天露湾》再次来到南京,并进行了“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的主题活动。
陈应松表达故地重游时真情实感的说:“南京是我的福地,我至少有10篇作品是在《钟山》发表的,其中就有获鲁迅文学奖的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所以我对南京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
“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是与南京文学之都地位相匹配的系列高端文学访谈活动。此次活动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初见•书房举行,陈应松作为第七回嘉宾的到来,恰逢“与文学大家面对面”入围第四届江苏全民阅读“五十佳”推选活动,此次访谈在金陵文坛激起又一波涟漪。

作家陈应松
在文学界,陈应松被贴有“乡土作家”“生态文学作家”“风格型作家”等诸如此类的标签。陈应松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全国环境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小说选刊》小说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梁斌文学奖等。出版有长篇小说《天露湾》《森林沉默》《还魂记》《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等计140余部。曾任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院院长。
访谈学术主持人系江苏理工学院教授、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徽昭,他对陈应松的作品有透彻研究。李徽昭与陈应松的对话围绕《天露湾》展开。

学术主持人李徽昭
陈应松的家乡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被称为“江南葡萄第一县”,但令人称奇的是,这里过去并没有种植葡萄的历史。改革开放40年间,当地农民挑战长江以南不适合种葡萄的魔咒,尝试种植葡萄并大获成功。陈应松以作家特有的敏锐,关注着江汉平原的农民通过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漫长而艰苦的创业历程,围绕家乡葡萄产业的奇迹与神话,怀着对家乡、对土地、对农业的情怀,于2019年回到故乡体验生活,着手《天露湾》的创作。
《天露湾》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当下农民在现代科技面前的智慧与坚韧精神的。可以说,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激荡迭代,见证着无数人的梦想成为现实。
陈应松在《天露湾》中刻画的农民群像和山乡生活,奠定了其集大成之作地位。然而,让很多读者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生态文学作家”身份内核同样具有传奇色彩。

部分读者与嘉宾留影
陈应松曾深居神农架八百里群山怪岭20余年,并以9部神农架系列中篇小说享誉文坛,屡获大奖。在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中,他擅长以冷艳的文笔、生动的情节,向世人描述神农架绚丽、幻妙的自然风光,描述在贫困中艰苦奋斗的山民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况,呼吁世人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松鸦为什么鸣叫》《猎人峰》《到天边收割》《森林沉默》等作品问世,他被国内外读者关注,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与英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读者见面。他成为新世纪生态文学代表作家。
评论界认为,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生态作家之一,陈应松的生态写作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在山里生活了20余年,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支点。在他的笔下,什么是真实的大自然,动物对人类冒犯的抗争……都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写实。
陈应松坦言,他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写的就是自然生态和人们的精神生态失衡,采用的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借用它的种种妙处,给读者心理以激烈残酷的冲击。当下中国,生态文学方兴未艾,国家和公民生态意识的觉醒与提倡,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并结结实实地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强烈地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对大自然生物的任意杀戮,都会全部还到人类头上。(文/梁平 图/范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