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动态资讯

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聚焦“准实深新” 推动智库研究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

新浪江苏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强调统筹用好各类资源和专业智库,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作为我省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智库,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部署,推动专业智库研究在

“准、实、深、新”上下功夫、见真章,确保研究成果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更好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为助推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走在前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一是”——把准方向,确保研究的前瞻性与精准性。智库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准”。这里的“准”,既是政治方向的坚定不移,也是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现实关键问题的精准聚焦。要把准政治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开展智库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其作为开展一切研究的“定盘星”和“导航仪”。作为乡村振兴领域重要智库,特别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实施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法规,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确保研究方向始终与党的“三农”工作大政方针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要把准趋势走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日新月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锤炼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的高度敏锐性,紧盯“十五五”规划以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深入分析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把握前沿趋势开展重点研究,让研究成果更具前瞻性,为应对未来挑战、抓住未来机遇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支持。要把准问题导向。智库研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围绕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大局,聚焦“三农”领域战略性、政策性、实践性重大问题,着眼解决“三农”工作中“硬骨头”、“老大难”问题,精准设置研究课题,找准症结、靶向发力,确保研究“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二是”——求真务实,确保研究的操作性与效性。“实”是智库研究的基石,是衡量研究价值的重要标尺。理论不落地‌,实践难生根。要体现在立足实实践上。各地农村在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上千差万别,落实政策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智库研究,必须遵循规律、脚踏实地,立足省情、农情和乡情,扎实开展实证研究,总结基层首创和成功实践,摸准吃透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的思路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要体现在研究成果应用落地上。智库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决策、引领发展。要深入研究总结基层首创和成功经验,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宣传推广。研究成果不能止步于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要结合实际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力求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建议、工作方案或决策参考,真正将研究报告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要体现在研究力量配备上。为保障课题研究的操作性与有效性,课题组要配足配强精干力量,既有理论研究人员,也要有“三农”领域实际工作者,力争将每个课题组都打造成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精锐部队”,形成“协同作战”的研究格局。要坚持协同联动、整体推动,积极整合院内外、省内外的优质专家资源,构建多学科、跨领域的智力支持体系,不断汇聚研究合力。

三是”——深度求索,确保研究的穿透力与影响力。“深”是决定智库研究质量的关键前提,是其价值的“压舱石”。没有深度、浅尝辄止,难以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也难以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要坚持深耕一线。真正的洞察源于对现实的深刻体察。要坚持“身入”基层、“心”贴群众,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倾听他们的“急难愁盼”,充分了解农民和基层的真实需求,了解乡村发展的真实情况,掌握最鲜活、最生动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展研究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要坚持深入思考。思考是创新的起点。要在扎实的调查基础上,深化对各类问题和情况的整理和思考,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成功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洞悉内在规律,不断提炼和总结经验,不断拓展和创新思路。要坚持深度研究。“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智库研究不能“贪多求全”,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选取小切口打“深水井”,集中力量、集中智慧,着力推出更多有深度、显锐气、接地气的研究成果。例如,在研究新时代“苏南模式”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过往成就的梳理,而应更深入地聚焦于新时代新征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内涵新挑战,探讨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深化城乡要素配置、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核心议题、关键内容。

四是”——守正创新,确保研究的创造性与贡献度。“新”是智库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是其保持创造性和引领性的关键。聚焦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农村领域正涌现出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如数字鸿沟、绿色转型压力、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乡关系重塑等。智库研究者须具备高度的敏锐性,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深入研究这些“新苗头”,积极探索破题之策。要研究新对策新建议。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要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积极探索和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跨学科协作等新型研究方法,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问题本质,提供更精准、更具前瞻性的对策建议。比如面对“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要深入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搭建智慧化决策平台、培育数字化新农人、运用智能化农机装备等,让乡村振兴既留住泥土味,又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形成新成果新实践。深入把握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和决策咨询“三支笔”的有机统一,在服务决策的同时,努力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创新成果,引领产生更多生动实践。例如,在研究“十五五”县域经济发展时,应着力总结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提炼出具有普适性、可复制的经验,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有价值、更具影响力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