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走进扬州

新华日报
关注运河原点城市扬州,自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以来,与大运河同生共长。8月13日,“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团来到扬州,开启这场大运河的文化寻根与发现新生之旅。
“江淮明珠”引长江,守护“一江清水向北流”
长江、运河、淮河在这里交汇,国家超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此处开始。在江都水利枢纽,四面环水、站闸相连、绿荫覆盖,景色十分宜人。

来到枢纽内的江苏南水北调展示馆,一座1:75000的巨大沙盘直观地呈现了中国大地上水资源大规模跨区域调配的壮阔景象。墙面上,一块块展板诉说着江都水利枢纽的“前世今生”。“江水北调奠基石,南水北调开新篇”,原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江苏就已开始用“江水北调”平衡江苏南北水资源,江都第一抽水站便是其发端。后来,“江水北调”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良好基础,江都水利枢纽成为中国北方“解渴”的起点。历经60多年建设运行,如今,江苏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化泵站集群。
最“年轻”的江都第四抽水站里,6台泵机正在运行。虽无法看见泵机内部的运行状况,但耳旁巨大的轰鸣声让人瞬间便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巨大威力。在像这样的泵机的牵引下,江水源源不断地沿着输水管道抽送到江面,“水往高处流”成为现实。

“累计运行6163天、抽水总量807.7亿立方米”,泵房的电子大屏上,机组运行参数、实时工情、水位等情况一目了然。据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钱邦永介绍,目前江都水利枢纽已实现远程监测和调度,同时还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实体泵站与数字孪生泵站运行管理的融合。“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的新时代背景下,未来,江都水利枢纽将进一步扩容增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更大的贡献。”钱邦永表示。
再现“书阁合一”胜景,运河阅读遗存传承书香文脉
瘦西湖畔、北护城河边,复建的文汇阁曲径通幽、古朴典雅,主楼阁从外面看是两层,实则为三层。周边水系环抱,西侧回廊连接亭台,延伸至西山之上,五亭一廊将全院分成了南“水院”、北“山院”,景观十分精巧,尽显皇家藏书阁的风姿。
文汇阁作为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是我国藏书史上的一座丰碑。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作为推动“古运河重生”的首发项目,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文汇阁的复建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文汇阁复建完成并对外开放,《四库全书》时隔169年重新入驻,再现“书阁合一”胜景,也使古阁成为扬州文旅的新地标。
走进文汇阁内,一楼辟为“文汇阁历史文化展陈”,共包含四个展区,介绍了文汇阁的前世今生。二楼及三楼藏有历时12年复制完成的《四库全书》一部,共有书架128架,书函6144个,书籍36000余册。一排排金丝楠木制成的书架散发着木香,盒函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摆放,浩如烟海的历史典藏让采访团队惊呼震撼,纷纷在书架前拍照留念。

扬州国旅文汇阁管理部经理邵媛向记者介绍,《四库全书》历史上誊抄过七部,分别藏于全国七个藏书阁,其中有五部都藏于运河沿岸。“运河城市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文化高峰,‘南三阁’作为清代的公共图书馆,其建成也对江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识“世遗”,“网红”博物馆讲述千年运河的动人故事
江苏省扬州市三湾古运河畔,近8万平方米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巨船泊在岸边,迎接着八方游客。门票永远秒光,每日接待客流1.8万人次,每日预约门票点击量高达80万人次,中运博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社教专员李慧介绍,中运博展示了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各类文物展品1万余件(套),设置有2个基本陈列和9个专题展览,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展馆内,运河古河道的超大剖面、厚厚的河道堆积、完整提取而北上扬州的宜兴宋代窑址……一件件大型文物近在眼前,采访团仔细聆听、悉心凝视,感受着厚重悠久的运河历史与文化。
沉浸式和智能化在这座“网红”博物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跳脱出抽象而晦涩的文字与图片,千年历史的运河风貌依靠现代科技的手段,形象具体地铺陈于眼前,让游客可以从观察历史到感受历史,从接触历史到深入历史,全方位地了解大运河沿岸的四季自然风物和其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大动脉的非凡意义。
5面屏环绕的空间中,通过裸眼3D技术,一镜穿越17座运河城市,运河两岸的秀美江南画卷依次展开;站立在舟楫之上,眼前是一路后退的变幻风景,耳边还萦绕着周遭岸边的说书声、卖货人、叫卖声,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中,运河周边生活尽数呈现;朱漆瓦顶的建筑、五彩斑斓的灯饰让人瞬间梦回唐宋时代的洛阳、开封,时空穿越的感觉扑面而来,移步换景,100多米长的主街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运河街景复现在人们眼前。
丰富多样的展品和美轮美奂的布景引得采访团啧啧称赞,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眼前的场景。来自国际在线的记者夏凡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参观中运博,“原来大运河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呈现!参观完大运河博物馆,我对运河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真切感受到了千百年来,大运河对沿岸城市发展的宝贵价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