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常州

“马海德”奖获得者周秀红:战“麻”30年 用爱消除偏见

新浪常州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马海德”奖获得者周秀红:战“麻”30年 用爱消除偏见

“你和麻风病人打交道,不怕感染吗?”“你为什么选择这项工作?”……周秀红从1991年毕业后主动申请回溧阳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开始,就常有人问她这样的问题。

30年时间,周秀红不仅向世人证明了麻风病并不可怕,还帮助许多麻风病人回归正常生活。

用双脚踏出麻风防治路

麻风病的防治之路,是周秀红用双脚走出来的。

溧阳的麻风病患者大多在贫困落后的偏远山村,为了减轻病患负担,周秀红坚持上门检查、送药和服药督导。为了追踪一例麻风病患者的线索,常常要跋山涉水进入山区,徒步数十公里都是常事。

有一次,周秀红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在30里外的某村发现一例疑似麻风病患者,需要立即前往确认。该村地处山区,当时交通还很闭塞,前半段路还可以骑自行车,后半段路只能徒步,但周秀红从接到通知到到达患者家中只用了1个小时。

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仅要体力,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个年代,群众对麻风病认识不到位,存在很大偏见,只要听说有防治麻风病的医生进村,大家都像躲“瘟神”一样避而远之。为了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惊动群众,周秀红都是贴心地穿着便装,徒步走到患者家中,对外还谎称自己是患者的亲戚。她说:“被骂已经是好的了,有的患者甚至拿棍子、扫帚赶我。但只要能帮助患者治愈,无论他们怎么对待我,我都可以接受。”

用爱搭建医患间的连心桥

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的30年里,周秀红在治愈患者身体的同时,也温暖了患者的心。她用爱心、细心、恒心、责任心搭建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她与麻风病人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对每个患者的情况都如数家珍。

严重病患的身上和家里,都会有些异味,每次周秀红为患者清创、换药时,患者总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她总是边温和地安慰患者,边耐心细致地操作。久而久之,患者便把周秀红当成了亲人,很多老年患者夸她:“周医生从来不嫌弃我们,就像亲女儿一样。”

最让周秀红印象深刻的是来自贵州的小张。小张确诊时才20岁左右,身板瘦削、病症严重。由于小张父母都不在身边,加之与自己的孩子一般大,周秀红一直把小张当亲儿子看待。不仅督促他日常服药、请省里专家会诊,还时常以“表姐”的身份去他工作的地方走访,在随访病人和接触者的同时,帮助小张重拾对生活、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在周秀红的帮助下,小张不仅病况好转了许多,人也变得开朗起来。现在,小张已回老家工作,治疗和管理也转回当地,但周秀红心里始终放心不下,时常还会打听一下小张的近况。

用心宣传消除偏见

消除大众对麻风病的偏见,主要靠宣传。一位从云南远嫁到溧阳的患者,由于长期受到家人和村民的歧视,加之语言不通,患者对待治疗非常消极,甚至一度想要放弃生命。周秀红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对她的家人进行开导,向村民宣传麻风知识。

为了尽快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偏见,周秀红主动提出请求:“让我和你们一起吃饭吧,我们把餐桌搬到外面去,大家看到防治麻风病的医生敢和麻风病人同桌吃饭后,就不会再担心麻风病的传染性了。”

这一暖心举措,不仅让很多村民都放下了对患者的芥蒂,也打开了患者心门。在彼此的共同努力下,患者很快治愈,并回归了正常生活。

在周秀红的不懈努力下,大家对麻风病人的偏见消除了许多。如今,周秀红去麻风病人家随访的时候,时常能看见患者和邻居坐在一起聊天、打牌。每当看到这种情景,周秀红心里便宽慰了许多,她说:“以前进村为患者送药都要偷偷摸摸,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为患者治疗了,患者也不再被大家孤立了。”

周秀红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专业所学帮助麻风病人复健,让所有麻风病人被社会善待。30年如一日,奋战在战“麻”一线,周秀红用青春谱写了一曲麻风防治之歌。

今年1月,周秀红荣获“马海德”奖,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麻风防治工作者。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