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拥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其间关于扬州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传说扬州有两条龙脉,一条是为人熟知的蜀冈,另一条则并不为人所熟知,这条龙脉南北走向,横穿扬州古城中心。

传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担心江山不稳,与刘伯温商量对策。刘伯温说,听说江北有块龙地,龙地育龙种,龙种长成真龙,只有毁掉龙地才行。刘伯温来江北寻找龙地,看到扬州上空祥云缭绕,发现龙已长成巨龙。龙头守着运河,不让江潮漫溢,防止内涝成患;龙背高高隆起,抵御倭寇入侵;龙尾插在地里,让老百姓在上面耕耘劳作,安居乐业。刘伯温不敢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但又怕龙将来出来抢江山,于是在龙头上砌了一座水关来镇龙,在龙背上打一口井来钉龙。龙不能动弹,只能嘴里吐水“报警”。这座水关就叫“龙头关”,那口井叫青龙泉,位于古天宁寺内;龙背就是现北柳巷的一带高坡,这里是扬州城最高的地方;龙尾位于现在的邗江槐泗镇西。

古南门外,千年默默流去的古运河边,座落着一座古朴巍峨的桥梁——通江门桥。南门,晚唐时期在扬州是从蜀岗往南的罗城城池的最南缘,原先还筑有拦马墙一道。清同治初年,因城防需要,两端置门,西为挡军楼,在运河边的为通江门。

称之为“门”,在扬州就是城门。但是,该建筑并不在扬州新旧城十二城门之列,于民国十六年(1927)被拆除。2010年当局重建通江门桥,并精心设计包装,雄伟精巧璀璨的通江门桥,宛若来自天外的一处仙山琼阁,在扬州广袤的大地上若虚若幻,熠熠生辉。

通江门桥由三个亭子组成,中间的一个比较高大,两侧的相对小一些,与五亭桥有所不同,她是一个“三亭桥”。亭子顶部则为小青瓦歇山式屋顶,桥梁线条简练色调简约,古风浩荡的同时,周身更焕发着一种磅礴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