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常州

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赢得央媒记者点赞

新华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6日至27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十多家中央媒体记者组成的“走进美丽村庄”采访团在我省集中采访报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和成效。

“山水之间,一草一木皆诗情,一鸟一兽有画意,河流湖泊润泽大地,斜阳古树投下倒影……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这样如诗如画的场景,在我们身边的农村俯拾皆是。”26日至27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十多家中央媒体记者组成的“走进美丽村庄”采访团在我省集中采访报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做法和成效。行程结束后,人民日报记者姚雪青有感而发。

走进南京市江宁区张溪社区徐家院村,记者们巧遇环保志愿者带着村里放暑假的孩子们做游戏,主题是垃圾分类,孩子们将手中代表不同垃圾的卡片投入相应的迷你垃圾桶,玩得不亦乐乎。不远处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里,55岁的村民马吉康正在挑选想要兑换的生活用品。得知记者们前来采访,老马说:“我们村以前垃圾遍地,现在政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2016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辅导员挨家挨户做工作,现在,大家都有了垃圾分类意识。”

“厕所革命怎么推进?生活污水怎么处理?环境改善后收入增加了多少?……”在江宁黄龙岘金陵茶文化旅游村里,记者们详细了解村里人居环境整治情况。新华社记者赵久龙认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过去的黄龙岘村,是妇女、老人、儿童聚集的小山村,因为贫困,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妇女、老人留下来打理茶园。如今的黄龙岘已大变样,游人如织、美景如画。观山阅水品茶、云海深处人家,仿佛换了人间。一些老茶农说,现在吃不愁、穿不忧、钱也有。”

“在这里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农民日报记者李慧斌说,“黄龙岘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基础上,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让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推动了乡风文明、乡村有效治理。”

在丹阳吕城镇大荆村,原本砖砌的化粪池全都换成了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厨房油污水也装了隔油隔渣井,污水全部排入管网,进入终端的污水处理设施,达标后排放。丹阳水务集团副总经理吴国庆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涉及环节多,原来常出现设施没法正常运行、多家单位推诿扯皮现象。丹阳结合多地经验,最终采用项目总承包形式,通过招标委托专业化公司负责整个项目20年的设计、施工、运维,以资金发放为抓手,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与每年考核挂钩发放,确保设施在未来20年能够稳定运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于子敬说,江苏美丽乡村发展跑出了“加速度”。“丹阳红光村建设乡村‘文明银行’,守护农村信用源头活水,让淳美乡风成为风景,让乡村文化成为名片;南京黄龙岘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耕耘出一片农旅融合的试验田。让我不禁感叹,这一座座人居的生态小镇,让美丽村落变成人人向往的家园,也让当地村民有了喊出‘农村不比城里差’的底气。”

两天的采访,记者们在烈日下衣服湿了又干。在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人居环境改善处副调研员冯华兵看来,记者们的孜孜工作,将提高全社会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心、支持,为这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氛围。“江苏人居环境整治的鲜活案例和故事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希望通过记者们的笔触,把江苏的好做法传递出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