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江苏 常州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设计赛涌现的好点子期待落地开花

新华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17日-18日,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软件专业领域的“最强大脑”们带来一系列炫酷的新项目。从比赛现场,到其间举办的各个论坛,无不传递出深化产教融合,让学生“新点子”尽快落地成为产业“新力量”的共同期待。

赛题瞄准市场痛点

银行卡,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由于卡号识别涉及到16-19位数字,开放场景下采集的图像质量难以保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此研发出一款识别系统,解决了银行卡号精准识别难题。

“我们实时拍摄收集标记了350张银行卡,通过随机旋转、平移、透视、高亮叠加、色彩调节等操作,将训练数据扩展至14万份,可满足在‘模糊对焦、颜色相近’等复杂背景下进行识别,非常实用。”开发团队队长、南航学生蔡益武介绍,用户打开APP,进入图像采集界面,拍照或者选择照片,APP即可识别结果,通过检测卡号前6位,对比数据库匹配的银行,便可自动纠错。

车牌智能识别,可以帮助提高执法效率,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404” 团队将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车牌识别中,提高远距离、倾斜角度大、光线阴暗等情况下的车牌识别精准度。“我们在学校门口停车场做了实验,项目准确率已经达到90%。”参赛选手说。

到陌生的城市旅游或出差,如何妥善做行程规划最省时省力?四川大学余坚团队设计了一款旅客行程智能推荐系统——蜂行BeeBeeGo。该系统抓取城市间的铁路数据和航线数据,连接百度地图等软件获知城市内交通信息。用户只需输入所在地和目的地,系统就可将城市交通和空铁联运组合,一键解决出行疑问。余坚介绍:“我们设置了商务出行、家庭出行等多种模式,用户输入出行需求和原因等,系统即可对用户进行‘画像’,推荐最优路线。”

除了上述项目,还有国产CPU环境微服务、VR自然科学虚拟仿真实验室……这些以解决市场“痛点”为方向的赛题,既是本届大赛的“流量王”,也成为学生们自主选择的热点。

新技术助推产业升级

记者现场发现,算法分析、AI+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决赛项目中。

一款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辅助自动驾驶应用——司南驾驶系统,可对检测路况的相机进行矫正,用语音反馈准确的环境,并保留行车记录。“这一技术的核心是使用‘YOLO V3’和‘SCNN’双神经网络加持,保证识别效果,提高处理效率,有效监测车道偏离和车距过近,防止逆向驾驶、超速驾驶等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开发者之一、中山大学学生朱铭箴说。

PM2.5、温度、湿度、光照……一旦某个环境指数超标,就会自动报警,手机APP隔空收到讯息,提醒紧急处置。来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曾楚龙团队带来绿色车间监测APP项目,除了安全防护外,这款系统将1000至2000个设备通过传感器相连,获取每个设备的使用信息,通过大数据采集、算法分析等,实现对能源消耗、分配等环节的智能分析。

“这些技术创新,可以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大赛评委组副组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兵认为,尤其对传统行业来说,软件和电子信息新技术已经成为助推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期待进一步深化产教合作

聚焦产业热点、以企业技术难题作为赛题,是“中国软件杯”赛事的核心亮点,也是推动产教融合的最佳实践。本届大赛参与出题的企业共有300多家,最终遴选出20道赛题,涉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热点领域,全部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研发需求。因此,“软件杯”大赛也成为企业寻找好点子并落地产业化的“指南针”。与大会同期召开的优胜团队创业投融资对接会、招聘会,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平台。河海大学(常州)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系主任陈惠萍告诉记者,6年来,该校平均每年有近百位学生参与大赛,不少团队通过大赛脱颖而出,获得企业资金扶持。

对于参赛团队来说,通过大赛了解市场需求,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增强研发实践经验,成为最重要的收获。“比赛过程中与企业方不断交流,让我们走进‘第二课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徐驰坦言。

如何通过类似赛事,进一步深化产教合作,有效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嵌入式人才培养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常州职业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王小刚表示,目前江苏很多骨干企业都纷纷跟省内外高校开展这样的合作,下一步,应该在培育规模、合作层次和嵌入深度等方面进一步扩展。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认为,应继续鼓励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主办“中国软件杯”等大赛,不断摸索产教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边界。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